屏山文物徑冀增路標導遊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屏山文物徑冀增路標導遊人

2015-04-16
来源:香港商報

  聚星樓是屏山文物徑地標古建築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最著名的六合古塔當數杭州錢塘江畔六合塔,殊不知,香港屏山文物徑亦有一座六合古塔「聚星樓」,兩座古建築共同之處均是為民祈求鎮水災、避邪魔的風水塔,「聚星樓」另有護庇鄧氏子孫功成名就,前程似錦之意。以「聚星樓」作為屏山文物徑的地標,周邊圍村擁有宗祠、廟宇、書齋等古建築群,亦是遊客值得參觀之地,惟文物徑沿途岔路眾多,遊人易誤入民居或兜路,冀增設路面導向標誌。有地區人士表示,增設導向標誌,相信涉及到原居民業權問題,規劃時難度大。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增路標宜先徵原居民同意

  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建於1993年底。文物徑長約1.6公里,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 由「聚星樓」出發至社壇 、上璋圍、古井、 楊侯古廟、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覲廷書室、清暑軒、述卿書室前廳 、洪聖宮、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及仁敦岡書室 (文物徑新增點)。

  記者現場所見,各景點雖有指示牌,岔路口有導向標誌,但沿途小路眾多,遊客一旦遠離導向標誌,便容易迷路誤入民居或兜路,例如由「聚星樓」出來,自然順村路入民居,而入文物徑上璋圍時經車路,遊人易迷路,需多次向途人問路,方可入上璋圍,再如,於坑尾村參觀清暑軒至屏廈路,對面是塘坊村述卿書室前廳,但不見入村路面導向標誌,由屏廈路至「聚星樓」又兜路、費時,半日參觀時間有限。元朗區議會議員、屏山北原居民鄧慶業表示,文物徑路面增設導向標誌,須徵得文物徑周邊原居民同意,因文物徑及周邊土地相信涉及到原居民業權問題,規劃時難度大。

  當年風災毀古塔7層剩3層

  參觀屏山文物徑南北兩個方向進入,建議遊客由西鐵天水圍E1出口,參觀上璋圍的六合古塔「聚星樓」較容易,同時,建議上午參觀,可以趕上各個宗祠、廟宇、書齋及鄧氏文物館上下午開放時間。

  在採訪當日下午,陽光照射在「聚星樓」古塔上,建築輪廓更加清晰,由下向上望,塔身高約13公尺高,塔樓共3層,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層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上層供奉著魁星,魁星據說是主宰文運,掌握功名的神,中層為聚星樓,下層供奉關公。據知,聚星樓原為7層。該古塔因風雨侵蝕,原有的上面4層在風災中塌毀,只剩下現時的3層。根據屏山鄧氏族譜記載,聚星樓為屏山鄧族第七世祖寧國府正堂鄧彥通所興建。聚星樓於2001年12月14日被評級為香港法定古蹟,令這古塔保存良好。

  鄧氏宗祠至今700多年歷史

  屏山文物徑除「聚星樓」外,重點介紹是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的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祖祠,宗祠正門前兩旁是鼓臺,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巖。最具特色的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巖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宗祠現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鄧氏宗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但沒有開放限制,遊客較為輕鬆參觀,採訪當日有見一間公司於宗祠內堂舉行團拜開3圍盆菜宴。

  覲廷書室採兩進式建築

  另外,座落於坑尾村的覲廷書室,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鄧香泉為紀念其父鄧覲廷而興建,於1870年落成,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以青磚建造,主要柱子用花崗石建成。 而毗鄰覲廷書室的清暑軒,它用作客房,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仕紳的氣派。1899年英國駐兵於屏山之覲廷書室、清暑軒等作為鎮壓中心,同時亦以該等地方作警署及理民府 (新界最早之警署及理民府),日本侵佔香港時清暑軒曾是難民通往內地的「避難所」。

  如果遊覽時間有限,可先參觀屏山鄧族文物館,因為該館較全面地展示鄧族在屏山的發展歷史與民風習俗,館內展覽室介紹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蹟,及新界的傳統生活面貌。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