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煥長老:慈善是僧人修持的方便法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佛法活法

本煥長老:慈善是僧人修持的方便法門

2015-06-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深圳弘法寺毗鄰港澳,珠江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外的香客到這里來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問我這錢如何用?我一個百歲老人,睡覺只要一張床,飯有三頓,房有一間,穿衣有幾件袈裟就夠了,十方供養的還是要回報給十方。弘法寺的錢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用於建廟安僧,這是以道風建設為中心的需要;二是用於弘揚佛教文化和推進慈善事業。

  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凈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佛教認為人世充滿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舍,還之於社會大眾。一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凈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門。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僧眾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位於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布施一切眾生。布施有三種之分:第一種是法施,即以清凈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第二種是財施,此中又分兩類:一是內財施,即以自己頭目腦髓,以至整個色身施於眾生,如釋迦如來在因地中行菩薩道,曾割肉喂鷹、舍身飼虎;二是外財施,以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飢寒的痛苦。第三種是無畏施,即眾生若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能夠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財施僅能救急,不能救窮,只有治標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業必須能徹底解決受難者的痛苦。佛教基於世人迷昧因果,在煩惱苦海中輪回不已,因而廣說緣起中道、因緣果報的道理,期望眾生在正知正見下,轉煩惱為菩提,化悲怨為力量,建立幸福快樂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惟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攝六度,自凈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終圓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