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傳統婚俗熱鬧富特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圍村傳統婚俗熱鬧富特色

2015-07-16
来源:香港商报

 

  新郎接新娘回家,樂隊奏樂聲起。

  【香港商報網訊】結婚是人生大事,在新界圍村更是隆重,迎娶當天,在樂隊伴奏下,新郎用花轎接新娘回家後,陸續有多項儀式進行,包括拜祠堂、拜祖先、上字格、拜屋。但現時已簡化,大部分都只保留拜祠堂和拜祖先。7月1日回歸紀念日當天,廈村鄉新圍鄧姓原居民娶新抱,仍保留了不少傳統儀式,令人開眼界之餘,可以想像昔年圍村婚禮如何盛大熱鬧。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今次婚禮的唱讚(司儀)為廈村鄉新圍27傳的鄧季良,20多年前開始擔任村中婚禮的司儀工作,迄今最少為百多名村中子弟的婚禮作唱讚。司儀工作也不簡單,要熟記儀式程序,也要清晰讀出拜祠堂和祖先的祝文,這些鄧季良全都寫下來,他更將讀祝文的任務交給伶俐的孫兒。

  他表示,新郎是新圍28傳的男族人,按吉時接回新娘返家後,先去拜祠堂,然後再回家拜祖先,跟住拜屋。但上字格沒有舉行,因他們那房人的書室塌了。上字格是指村中男子結婚時,在自己名字之外起一個字,如岳飛,字鵬舉。刻有自己名、字和號的牌,於結婚當天掛上書室的牆上。

  大衿姐及樂隊伴新人回家

  回歸紀念日這天艷陽高照,在新郎家門口等待的大群人汗流浹背,上午11時20分,新郎與新娘雙雙出現。雖然新郎並不是用花轎接回新娘,但穿戴上仍十分傳統;他身穿長衫馬褂、頭戴卜帽和金花,而新娘則穿上裙褂,在兩名撐紅傘的大衿姐陪伴下步進家門口的小巷,此際5人樂隊奏樂(嗩吶2人,鑼、鼓和喳喳各1人),在一片歡樂聲中踏進家門,之後鳴放爆竹。

  男家主婚人與新郎往拜祠堂

  整裝約6、7分鐘後,新郎與主婚者即其父親,隨即出發往拜祠堂,隨行人士包括樂隊、擔祭品者、兩名青年旗手。他們沿新錫路步行往廈村鄉鄧氏宗祠,需時約10分鐘,沿途有村民維持交通秩序。而新娘與姊妹團、兄弟團隨後乘車而至。

  廈村鄉鄧氏宗祠是廈村鄧族為紀念開基祖鄧洪贄及鄧洪惠,在明朝中葉(距今約500年)興建,原位於東西頭里,後於清乾隆年間(1750年)遷建於現址,鄧族每年會在宗祠內舉行春、秋二祭和開燈等傳統宗族活動。而結婚這人生大事要告知先祖,必須拜祠堂。

  新娘「舉案齊眉」夫妻和睦

  當所有祭品放妥後,站於一旁的唱讚即宣告「啟鼓奏樂」,樂止後,主婚者及新郎跟住就位,在祖先神位前跟隨唱讚指示,鞠躬、叩首,上香、進酒等。其中最重要環節是宣讀祝文(見表)。之後到新娘拜祠堂,她需要舉案齊眉,在唱讚及大衿姐協助下,將盛載祭品的托盤舉得與眉毛一樣高,意謂夫妻和睦,相敬如賓。拜畢祠堂後,眾人乘車返家拜祖先,程序與拜祠堂相若。新郎與新娘跟住拜屋,到附近約五、六戶親屬家向其祖先敬拜。

  設盆菜宴請鄉親父老

  傳統圍村,親友大多聚居成鄰里,喜酒也在村內吃,方便宴請鄉親父老,演變至今天,雖然到外邊酒樓擺酒盛行,但仍須在圍村內擺盆菜喜宴,是次娶新抱的鄧姓原居民早已在村內貼出通告,稱在7月1日為小兒完室誌慶,在前一天即6月30日在新圍村公所備丸酌恭候鄉親蒞臨。而為令婚禮更顯隆重,早早聘用樂隊增添熱鬧氣氛。據其中一名樂手說,隊員分別來自新圍、錫降圍及錫降村,他說懂奏樂的村民愈來愈少,從前單是一條村已集齊所有樂手,現在要幾條村才湊得成,他在祠堂吹奏的中樂《一錠金》,也是早前花了兩周時間學會。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