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舊墟滿清一條街古風消逝-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元朗舊墟滿清一條街古風消逝

2015-07-16
来源:香港商报

  舊墟中利益街的同益棧,依稀可見屋簷下壁畫、木石雕及磚雕等裝飾。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元朗新市鎮中心是在「墟」歷史根基上逐步形成的,「元朗舊墟」興起可追溯到康熙初年,距今有300多年歷史,其「墟」史不算長,但卻保留著一批俗稱「滿清一條街」清末商舖和民居等歷史建築。然而,直至今時墟內清式舊屋屈指可數,研究本地歷史人士指出,除了私人業主不斷地拆除舊屋建村屋外,現時政府亦在拆除官地上舊屋,昔日「滿清一條街」正在迅速地消失,墟內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晉源押(當舖)、同益棧及玄關二帝廟及大王古廟,令市民和遊客想像當年舊墟景象。

  始建康熙由3條街組成

  有關元朗舊墟何年所建說法不一,錦田鄉事委員會提供《錦田簡介》稱,康熙八年(1669年)「遷海令」解除後,錦田進士鄧文蔚將原來位於元朗河口西岸大橋墩的墟市,移至東岸現稱「元朗舊墟」,吸引商人集居,徵收地租房租,以圖擴充鄧氏公產。墟市由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共3條街組成。道光十七年(1837年),墟市已有百餘間樓高兩層的店舖或民居;另外,還有當舖、酒家及客棧等。每月的三、六、九日墟期,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於早上「趁墟」進行買賣,期間外國及內陸商人亦在此交易,故元朗墟成為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直至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舊墟才慢慢衰落,但舊墟中清代建築物則成為元朗市鎮歷史起源的見證,同時,亦是新界傳統文化的縮影。

  舊屋拆建村屋已買少見少

  記者上月走訪這座建於清初的舊墟市,但尋找「滿清一條街」的清式舊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非舊墟路難行,而是墟內3條街巷中尚存的清式舊屋屈指可數。在東門路口所見,路兩側有4間清式舊屋,而走至酒街所見僅剩下一兩間舊屋,再轉至與酒街並行的利益街,記者按照收集資料顯示此條街至少有7間舊屋,但實際不足,除了同益棧外,有幾間屬私人業主清式舊屋正在拆卸欲建村屋,鄰近村屋租戶阿婆說:「舊屋不能住人,不拆(舊屋)人住哪啊!」再轉至長盛街時除了晉源押外,所見舊屋更少,最後,來到南門口還能見到幾間舊屋。

  破落中依稀見壁畫木雕等

  花了半天時間走完墟內3條街及兩座古廟,在舊墟市行走有如在北京胡同中穿梭,不同的是北京胡同全為平屋頂的平房建築,而舊墟市都是兩層樓高建築。從破爛清式舊屋依稀可見屋簷下壁畫、木雕、石雕及磚雕等裝飾,地基使用麻石。據知,只有富戶人家使用如此建築裝飾,而墟內平民僅以青磚建屋。值得一提的是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晉源押、同益棧外貌完整地保留下來,但大門緊閉謝絕參觀。

  晉源押同益棧曾變作住宅

  據香港古蹟辦介紹,晉源押為鄧廉明於1910年代所創。鄧氏乃1930至1953年博愛醫院總理暨副主席鄧佩瓊的父親。這家當舖始創於清代末年,原位於利益街,其後遷往現址。開業初期,當舖每天也營業,而不是每逢墟期才營業。二次大戰期間,整個元朗墟停業,晉源押也跟隨其他店舖關門。戰後,當舖一直作住宅之用,而同益棧曾是招待在墟期間來自各鄉的商旅的旅館。1898年英國接管新界之前,區內名為太平公局的抗英組織成員亦曾居於此。自1915年元朗新墟成立至今,同益棧一直作住宅用途。

  晉源押具防盜賊穿牆建設

  早前亦參觀過舊墟的香港歷史和民俗研究人員蘇萬興表示,新界保留下來的清代當舖除了元朗舊墟的晉源押,廈村還有一座當舖,他表示,有幸於2011年在晉源押維修時,獲準入內參觀,看到磚木混和牆身,其木條呈網狀的內牆構造,牆身設計令盜賊無法破牆而入,其次,牆窗極小亦是為防水防盜而設計,同益棧則是住客又存貨的客棧。蘇萬興感慨表示,今時再來元朗舊墟與4年前所見大不相同了,酒街原有的青石板不知何年鋪上了水泥路,失去了「原汁原味」酒街風貌,再者,舊墟中的利益街,除了同益棧外,還有私人業主和政府保存數座清初建造的民居,現時,私人業主拆除清式舊屋建村屋無可厚非,但政府擁有的清式舊屋也拆除掉,卻令人匪夷所思。

  結束採訪時,在東門路旁聽到街坊與建築工人議論路口一側的三座相連的清代老屋拆除工程難度問題,街坊稱拆除舊屋陸續有來,舊墟市「滿清一條街」將如同「北京的胡同」一樣從城市的歷史中消逝。現時市民和遊客看到保存完好的晉源押、同益棧外,還能參觀建於康熙八年的大王古廟,廟內仍舉行10年一次打醮,而玄關二帝廟(北帝廟)存放康熙年間由佛山隆盛爐鑄造的銅鐘,都將成為市民和遊客歷史建築景觀。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