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怎樣譯經的?-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佛法活法

玄奘是怎樣譯經的?

2015-07-27
来源:香港商報

 

玄奘法師畫像

  【香港商報網訊】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三月,由梁國公房玄齡發文徵召全國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無損的高僧大德同集長安助玄奘譯經,在嚴格的篩選之后,組成了陣容極為強大的譯經團隊。玄奘之譯經,成為了中國佛典翻譯史上的一大分水嶺,后人稱玄奘之前歷代所譯之經典為舊譯,稱玄奘開始之譯作為新譯。

  極盡天時地利人和

  玄奘大師翻譯經論達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十九年的譯經事業,可以分作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太宗貞觀末年,大概五年的時間里,翻譯出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五蘊論》、《辯中邊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集論》等「一本十支」;第二階段,在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約十年的時間里,翻譯出《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和《發智論》等「一身六足」之系統相關論典;最后一個階段,四年時間里,以翻譯全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為中心。在這期間里,他還曾應天竺請求,將道家的《老子》以及相傳為馬鳴論師所著但印度梵本已經佚失的《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至印度。

  玄奘自幼學識淵博,文學功底自不待言,西行求法游學印度十七年,甚至取得了無遮大會辯論的勝利,可見他的梵文水平也是非凡的,但是,玄奘并不是單槍匹馬地一人單干,他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組織譯場,其設定之完備,遠非前代可比。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入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一切財物所需。當年三月,由梁國公房玄齡發文徵召全國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無損的高僧大德同集長安助玄奘譯經,在嚴格的篩選之后,組成了陣容極為強大的譯經團隊,其中包括道宣、嘉尚、普光、神泰、玄應等名垂千古之法門龍象,玄奘譯經實可謂佛門千載盛事。玄奘譯場譯經流程如下:

  第一,譯主:就是譯場的主要負責人,必須精通梵文、漢語以及各種經論義理,負責解決翻譯中的疑難等,主導譯經工作。

  第二,徵義:是譯主的助手,協助勘定已譯成的文字是否符合梵本原意,保障正確。

  第三,證文:也叫作證梵本,在譯主宣讀梵本時,檢查是否與梵語原文相出入。

  第四,書手:一稱度語,把梵文改寫作漢文。

  第五,筆受:把梵文意義翻譯成漢文的意義。

  第六,綴文:對翻譯出的文字進行整理,以使其符合漢語的語法結構。

  第七,參譯:校勘原文是否有錯誤之處,并用譯文反過去對證原文以進行檢查。

  第八,刊定:刊定譯成的字句,去除繁雜冗餘的內容,使其簡潔明白。

  第九,潤文:對譯成的文字進行再加工,保證流暢以利於閱讀。

  第十,梵唄:翻譯完成后以梵音唱念,修正音節來方便傳誦。

  此外,唐太宗委派趙郡王李孝恭為監譯官,而梁國公房玄齡則任監護大使,全力保障譯場工作。如其翻譯《瑜伽師地論》時,有包括玄奘、譯經負責監閱的官員徐敬宗在內一共22人參加。玄奘譯經,可以算得上是極盡天時、地利、人和。

  「五不翻」翻譯標準

  玄奘譯經水平極高,比如曾參與玄奘譯場的道宣法師在《續高僧傳》記言:

  「今所翻傳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但是玄奘并不贊成采取過分看中文采的意譯方式,曾批評鳩摩羅什等先前的譯師不完全一板一眼落實原文而只求「達意」的譯法,強調譯文的忠實、精準。玄奘法師還曾提出「五不翻」的翻譯標準:

  第一,「秘密故不翻」,比如「陀羅尼」一類的秘密咒語。

  第二,「多含故不翻」,比如「薄伽梵」一詞意義豐富,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種層次不同的意思,而其中任意一個意思,都無法全面地表達「薄伽梵」的詞義,因而不翻。

  第三,「此無故不翻」,比如閻浮樹,中國沒有,因而保留原詞。

  第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雖然這個音譯詞實際上可以進行翻譯,但是古來的譯師一直如此使用,讀者已經習慣,翻譯的話反而容易引起歧義。

  第五,「生善故不翻」,比如「般若」一詞內含敬意,而如果直翻為「智慧」,則失去了這一層尊重,因而不翻。

  什麼該翻,什麼不該翻,這其中的尺度玄奘拿捏得非常恰當。玄奘之譯經,成為了中國佛典翻譯史上的一大分水嶺,后人稱玄奘之前歷代所譯之經典為舊譯,稱玄奘開始之譯作為新譯。歷代的譯經師,大都有自己的翻譯理念,或強調忠於原文的直譯,或強調富於文采的意譯,或努力追求「文」與「質」的平衡,每人的風格不同,對「文」、「質」的比例控制各有自己的標準,至於玄奘、鳩摩羅什、真諦等人之間的高下,「文無第一」,也并不是非得要有一個確切的排行。

  (選自《中土佛音:漢傳佛教經典的翻譯與傳播》。)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