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全港唯一花崗石天后宮-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遊覽全港唯一花崗石天后宮

2015-08-06
来源:香港商報

    

東涌新市鎮都市中的漁村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東涌新市鎮的高樓之下除了百餘年歷史的古炮台,尚保留有百年歷史的馬灣涌漁村文化。黃昏時分,當市民坐在漁村碼頭或者海鮮大排檔,看到飛機在夕陽映照下於赤角機場升降,曾否想知消失的赤角漁村歷史、唐代灰,以及全港唯一以花崗石築造的天后宮,今時市民遊東涌時都能找回它的蹤影。馬灣涌漁村居民希望保留本港為數不多的小漁村,更希望政府為漁村接駁原有的山水水喉,同時,增加籃球場、足球場等康樂設施。 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新俊利美髮室仍在營業

  由東涌逸東路與順東路交叉路口過馬路上小山坡,翻過小山崗便進入馬灣涌村,涌口退潮後的海灘,棚屋支架「坤甸木」、船仔等徹底露出水面,眾多浮在海面船仔與水中高樓倒影,折射都市和漁村的各自特色。進入漁村仍可見昔日商字「江夏萬利」、「榮昌商店」及「順昌號」等,而「新俊利男女美髮室」仍在營業。靠近逸東一側的巷頭,兩旁有各類食店吸引遊客。

  在涌口街橋頭堡咖啡站見到居民黃中正,他表示,30年代初父親由清遠到漁村耕田,住寮屋,之後,住在政府的紅牌屋(面積400呎)。他本人在漁村出生長大,也耕過田,70年代出市區打工,在塑料廠工作,隨工廠北遷內地,2000年回流漁村,現時從事裝修行業。黃中正介紹漁村歷史表示,馬灣涌舊村雖於涌口建村,海灘亦建有許多漁民棚屋,但漁村除了有漁民居住,還有僑民(移民)和原居民,現時全村有300餘人,約100戶人家,其中,漁民有40餘戶,餘為僑民和原居民。

  倘建三跑居民冀勿搬村

  黃中正回憶,50年代漁業很旺,馬灣涌村有過百艘大尾船、蝦艇,現在只有10餘戶漁民以細網捕魚,捕到魚後賣給街市,漁民抱怨自建機場後在附近捕不到魚,如果要機場起第三跑道時最好不要搬村。他表示,除了希望保留漁村外,還希望重新接駁原有的山水水喉,因為,當年政府在村中鋪了消防水喉,卻斷了村中山水水喉。另外,增加籃球場、足球場等康樂設施。

  在漁村碼頭以及海鮮大排檔,當市民看到飛機在夕陽映照下於赤角機場升降,曾否想過已經消失的赤角漁村是怎樣的歷史。在黃龍坑道現存香港唯一一座石製天后宮。別看廟小仙神多,它見證新舊村變遷。

  馬祖神廟門等皆石製

  新赤角村原居民代表何容喜表示,該座黃龍坑天后宮的前身為赤角村天后宮。赤角村天后宮建於道光三年,廟址在廟灣(現機場萬豪酒店),聽父輩講,島上石場,由廣東五華及客家來的採石工,將所採的石料運到裙帶路(現時港島),據說石板街用的亦是赤角石料。其後,採石工在廟灣建成天后宮,全部以石料搭建,包括廟內供奉的馬祖、神、廟門等皆是石料製成。1974年島上居民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才正式舉辦天后宮誕,高峰時期,要動用3條街渡運載人們往返東涌至赤角。

  自香港推行「玫瑰園計劃」後,赤角欲建新機場,除了搬村外,天后宮亦要搬遷,1991年天后宮拆件編號封存運至東涌,而馬祖則暫住東涌康樂中心,1994年12月24日黃龍坑天后宮重組建成後,請回馬祖入住宮中,還將採石工的運石船模型放入宮中,以紀念第一批開拓人。赤角虎地灣唐代灰遺亦遷移東涌小炮台上的山道上。

  唐代灰遺亦被遷移

  講到家族史時,何容喜表示,他祖籍清遠,是何氏傳人第7代。爺爺輩在島上打魚,每次能打幾十擔魚,到了父輩除了打魚外也耕田,當年島上有300人居住,他有三兄弟,還有一個家姐,但日本佔領香港初期,日本飛機轟炸全港所有的孤島(包括大小磨刀島都炸),12歲的家姐被炸死,而全家乘小船逃到香港仔,日本投降了返回島上,50年代初島上已沒有人住了,但50年代後期,島上人口又興旺起來,其因是由廣東清遠來的黃耀南當村長時,接收一批從內地落難的行伍人員到島種稻養豬養雞,人丁興旺,到了1968年島上已有500餘人。而他15歲再出市區做地盤工。1973年再返回赤角養豬養雞,1979年至1981年期間曾在赤角公立小學當過校監,之後,學校收生不足而關閉,當年在島上生活很難苦。「玫瑰園計劃」後政府要村民搬遷,黃耀南帶來的島民都搬到屯門安置,而他和李氏、邱氏原居民在東涌黃龍坑新赤角村入住丁屋,新村共建10座樓高3層的單位。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