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佛教聖地 貴定陽寶山遺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佛法活法

探尋佛教聖地 貴定陽寶山遺址

2015-08-10
来源:香港商報
 
  陽寶山海拔1600米,明清時期與四川峨眉山和雲南雞足山并稱西南三大佛教聖地名山,遺址位於貴州省貴定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約10里。被譽為「黔南之勝」的陽寶山山勢巍峨雄偉,氣勢磅礡,分前山和后山。前山的頂峰叫蓮花峰,蓮花寺坐落在蓮花峰,給這座山脈帶來了西南三大佛教聖地之一的美譽。如今陽寶山墓塔群幾乎所有墓塔都已被盜,歷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墓塔被嚴重毀壞,命運堪憂。保護陽寶山佛教聖地遺址迫在眉睫,任重道遠。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羅禹攝影報道
 
  石刻墓塔群毀壞嚴重
 
  陽寶山地理位置優越,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城西北5公里地方,處於盤江到洛北河漂流旅游線上,距省城貴陽80公里。歷史上,陽寶山建築群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山寺始建於明嘉靖初年,經歷代增修擴建,始成規模。前山有著名的蓮花寺,主要由山門、關帝宮、真武殿、觀音殿、玉皇閣、韋馱臺、靜室、廂房等建築組成;飛來峰主要由頭天門、南天門、七十二道拐、觀音洞組成;后山飛鳳寺則有大佛殿、雲池殿、佛廬等;山后有仙人洞、相傳為蜀僧、也是陽寶山開山和尚白雲大師藏身修煉之所,今有丹灶遺蹟。
 
  從山下沿盤山公路而上,最先讓人領略陽寶山佛教文化興盛的,便是蓮花寺遺址左側的陽寶山石刻塔院。
 
  在數萬平方米的斜坡上,有靈塔124座,和尚墓71座,和尚墳100餘所。由於年代久遠,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還清晰可辨,有圓型、方型、寶塔型、六角型、八角型等,浮塔上的圖案有花、草、魚、蟲、獸、人物等。整個塔林占地10多萬平方米,其年代自明崇禎初至解放前夕,最高石塔逾4米。在明代香火盛期,陽寶山脈修建了3座寺廟,前山有蓮花寺,后山有飛鳳寺,在飛鳳寺左側是公山寺,三寺形成品字型分布在陽寶山脈,僧人最多時達200餘人。三座寺廟中,又以蓮花寺最大。相傳蓮花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由陽寶山開山和尚白雲大師所建,后經歷代擴修,形成宏偉規模。主要由山門、關帝宮、真武殿、觀音殿、玉皇閣、韋馱臺、靜室、廂房等建築組成。蓮花寺坐落於蓮花山頂峰,蓮花寺山門右側,原有脫衣亭,數十級青石階直達山門。山門前有臺基,寬約5米,全部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上面立有1米見方的石碑四塊,碑上陰刻「千巖萬壑」四字,字形渾厚圓潤,雄健瀟灑。據傳為明萬歷進士邱禾實手書。后「千巖」二字被搗毀,民國初,貴定宣竹軒到貴陽重金請書法家嚴寅亮書「千巖」二字,帶回貴定請高手精心鐫刻,但無法運往陽寶山。由於歷年軍閥混戰,此二字刻石下落不明,只有「萬壑」二字,尚幸存至今。山門旁有一塊清嘉慶年間立的石碑,高2米,寬1米,記述了維修蓮花寺的情況,因年久風化剝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門有石聯一副:「義薄雲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橫額「絕類軼倫」。靜室有石聯:「月明午夜書聲逸;露冷三宵佛號巖」,橫匾:「黔山獨秀」,字大如斗,筆力蒼勁,為清末貴定書法家喻鳴橋所書。蓮花寺大殿內原有天然蓮花石座,上鑄銅佛一尊,高1米有餘,其他百餘銅鑄羅漢、佛像均高60厘米左右,分列正殿兩旁。如今的蓮花寺,早被毀壞,那些對聯有的只見殘跡,有的毫無蹤影。那些銅鑄佛像、羅漢也不知去向。
 
  陽寶山石刻墓塔群在前山半坡上,距蓮花寺約一里,方圓數萬平方米的斜坡建有靈塔、和尚墓200餘座,多為7級墓塔。在佛教中,七級墓塔是最高等級,是有高修行、積下高功德的和尚葬塔墳,佛家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墓塔群葬墳的時間跨度從康熙初至光緒末。墓塔群雖沒有少林寺塔林宏大,但從精巧來看,完全可以與之媲美。
 
  一個山頭上立著一個很特別的大墳,青石圍成,墓碑上刻著「免輪回」的字樣,看來此地葬著一個不凡的修煉者。
 
  集佛道文化同處一峰
 
  陽寶山集佛道文化同處一峰,關帝、真武、玉皇等是道家文化;大佛、觀音等是佛家文化,同居一處,共領一峰,成為佛道文化一大盛景,堪稱天下一絕。盛景時期,陽寶山香火旺盛,整個寺院有二百多僧眾與百餘畝廟田,前來游覽朝山進香的游客學士、達官貴人、士紳鄉賢、善男信女、文人墨客絡繹不絕。
 
  因陽寶山佛教和寺廟的興起,使得其與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一道,被譽為西南三大佛教聖地,且互有交往。明《黔記》、《貴州名勝誌》、清乾隆《黔南識略》和《貴州通誌》等典籍均有記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云:「陽寶山在貴定縣北十里。高千餘尺,樹木森密,殿閣崔巍,群峰環向此山,稱黔東之勝。」陽寶山寺廟在解放后漸毀,「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壞。迄今,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前后三天,貴定縣的廣大民眾及周圍縣市香客皆會邀約朝山,以感受寶山靈韻。
 
  據康熙《貴州通誌》卷二十四之「仙群」介紹:「白雲,大理人,戒行精嚴,仗錫幾遍天下,萬歷庚辰,至陽寶山,探幽采勝,直窮藪澤,山故多虎,主僧止之,弗聽里糧坐澤中,凡八日,時方大雪,僧所止,有鹿臥其地,雪開弗及,其虎亦絕,主僧異焉,誓:去來必建叢林。去十年,果來,建千佛閣,備極精巧,前后樓數十楹,飛甍建瓴,巍然巨觀,為黔中名山。寺成去之,至今遺像猶存,椎官陳衷,葵匾其門,曰:雲常在。寂明,白雲弟子,戒行不滅於師,天啟間,安賊叛圍新添城,徒眾逃散,寂明不去,賊入寺,諭以大義,賊眾俯首,不赦加害,年七十無疾終。」
 
  歷史上,陽寶山盛名遠揚,徐霞客、林則徐等都曾到訪。明朝天啟皇帝明熹宗的老師丘禾實兄弟倆都是明朝重臣,家住現在的貴定縣城郊區。丘禾實是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讀大學士,丘禾嘉是朝庭大將,曾在北疆守關,功勛卓絕,他們年輕時都曾在陽寶山的寺廟學堂讀書。丘禾實為陽寶山的題詞「千巖萬壑」曾被刻成四塊大青石立在山上,可惜現在埋沒於茂密的荊棘叢中。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白雲大師的開山建寺緣由。萬歷年間的陽寶山定是一片原始森林,生態極好,虎、鹿等動物常出沒其中,盡管吸引白雲的理由有點像神話,但白雲肯定在寺廟選址上已發現該山獨特的地貌及氣候。
 
  貴州省茶文化專家張其生曾撰文,稱該塔林為貴州絕無僅有、中國西南罕見,可與少林寺相媲美。由石刻塔院往陽寶山主峰而行,隨著四周的群峰被拋在身后,蓮花寺的遺址映入了眼簾。站在蓮花寺遺址,四周的群峰盡收眼底。山下的「黔中第一漂」洛北河河水靜靜流淌。由於是早晨登頂,一條雲霧纏繞在陽寶山半腰,猶如一條玉帶。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