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女兒衛駿輝三演鄉醮神功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访

錦田女兒衛駿輝三演鄉醮神功戲

2015-08-13
来源:香港商報

   

演出前在後台細讀劇本 Johnny Gin 提供圖片

  元朗錦田鄉年底舉行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對粵劇紅伶衛駿輝而言,這是充滿期待的盛會,因為錦田是她的家鄉,而她將三度在這醮會演出神功戲。父親為錦田永隆圍原居民的衛駿輝,少女時代開始學戲,當年交通不便,她不怕舟車勞頓,持之以恒學習;出道初期無人認識,演出量少,只好默默耕耘累積知名度。如今站穩陣腳,是談藝術理想之時,但她坦言若現在給她選擇,她不會入戲行,因為在這行生存愈來愈難。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臺上文武生 臺下女兒身
 
  衛駿輝的演出行檔是文武生,臺上雄赳赳,回到臺下女兒身,則爽直活潑,會抱親愛的小狗Sugar周圍走,又與拍檔花旦細聲講大聲笑。她原名「鄧敏儀」也女性化十足。她是八和粵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連同學習階段,出道已35年。逾30年時光,在其他行業可能已很老練,但在戲曲界,只可表示你進入成熟期,「我們這行,需時間浸淫,不斷提升,35年過去,是由基礎進入到立足階段,再過渡到最高層次。」
 
  有說30年也未必出到一個老倌,若冒出頭又是原居民的,應該絕無僅有。原來早年村民對她是「無乜感覺」,「初初知我去學戲,只覺好得意,因為有那麼多工作,何解選戲行,但上世紀80年代新界村落已不保守,也不會有人說你做戲子怎樣怎樣的說閒話。」後期衛駿輝愈做愈受歡迎,鄉里覺得很不錯,好有光彩,因為出大學生易,出老倌難。
 
  族長領入祠堂拜神感榮耀
 
  鄉里對她亦很關顧,自1995年那一屆打醮開始,她就獲邀主演神功戲,今年底將第三度演出,「今次再演出真的很開心,自己人,加點分吧,醮棚將更大,有八千座位,我會更加努力。」這名「錦田女兒」曾有更大榮耀,一向不準女性踏足的祠堂,她卻在醮會演出前由族長帶領入內拜神,「我是文武生(女),當了我是男性,光宗耀祖呢!」
 
  回想學戲之路,她說要從4、5歲與大戲結緣開始,「我媽媽及婆婆是瘋狂任姐(任劍輝)迷,日日聽曲,不時落鄉睇戲,又會出市區睇,我細細個跟著她們周圍去,都睇過麥炳榮,鄧碧雲鹡。戲場又有好多鸝食,好多靚衫,在耳濡目染下,就愈來愈鍾意大戲。」衛駿輝是大家姐,有一妹三弟,但只有她愛看大戲。稍長,她變成雛鳳鳴的擁躉,最愛看龍劍笙,覺得阿刨(龍劍笙)好迷人,眼睛很靚,很有感情,很想有朝一日「好似佢咁靚」!
 
台上整裝,氣定神閒
 
  八和粵劇學院第一屆學員
 
  終於機會來了,1980年八和粵劇學院招生,一心學戲的衛駿輝成為首屆學員。那些年學戲,對生活在錦田的她來說可說幾辛苦,「那時錦田仍是鄉下地方,有田,有牛,山頭仍未被高樓阻檔,但交通好唔方便,出九龍旺角學戲,一程要兩個鐘頭,來回4小時。現在鄉村東西雖然無鷦,但交通改善,出尖沙咀只需20分鐘,我很喜歡這樣的錦田。」
 
  衛駿輝出道之初,是演藝生涯中最艱難時期,很少演出,因為新臉孔,少人認識,機會自然不多,而戲服都是自置的,支出大。衛駿輝慶幸自己不需要養家,否則很難捱下去。她說,所有新人都會面對這種問題,但現在的新人比以前更困難,「好多人學戲,但神功戲已愈來愈少,幾十個班搶一個臺,新人怎夠老倌爭!若起班,兩個月一次,每次5場已不錯,一年都是30場,這樣的出路和環境,根本生存不到!」而戲服亦昂貴,由從前一萬元兩件,到現在只得一件。
 
  放膽演出新劇目吸引觀眾
 
  有原居民想學戲,衛駿輝勸說以大戲作為職業好渺茫,不如先讀好書才想吧。結果那原居民真的走去讀書,是讀演藝學院戲曲系,到頭來都是入了戲行。衛駿輝坦承,若現在給她選擇,她不會入大戲行,寧唱流行曲。她希望政府體察大戲行的難處,那些亮麗的服裝動輒萬元,應該資助服裝費。而她早前將30多件早期的戲服,送給有需要的新人,希望可減輕他們一些負擔。
 
  雖云戲行環境和出路今不如昔,衛駿輝不會故步自封,只盡量演出那些耳熟能詳的劇目以確保票房。她會放膽嘗試新戲,「以前觀眾不太接受新戲,但這情況已轉變,也拜科技先進所賜,音響、燈光的效果多變,令傳統戲曲的欣賞價值更高,一些另類戲如神怪戲都可演出。」她自言現在到了不為生計,只為藝術的時候,所以會兩年搞一次大製作,之前已有《青蛇》、《李治與武媚》,來年新製作為《花木蘭》。衛駿輝說,「花劇」她完全參與創作,只差在未親自執筆。而此劇將還她本來面目,大家要拭目以待了!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