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2年8月初,筆者創辦旅行隊證生日,首回行山活動係選大嶼山東北角,即坭壁山、大山、花瓶頂、五鼓嶺、陰澳、搭棚埔、打水灣、大青洲、鷙石角(鷙子角)、大轉、二轉、三轉、四轉(海灣地名)、草灣、花瓶灣、扒頭鼓、竹篙灣一帶真正大嶼山東北角丘陵半島地帶。到目前為止仍然極少旅行隊前往上述各地,究其主因係非名牌熱門地是也。
怎麼行山活動也有名牌效應嗎?當然,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那些自認登山健將不是冒生命危險也要踏足其間嗎!正所謂一舉成名天下知,那麼什麼名也利也都來了,世俗者有多少個逃出名利網?別怪他們,也許是社會的錯罷了。
有一天閣下告訴別人我走遍文首所說地點,什麼花瓶頂、陰澳,誰會曉得是什麼地方!無論如何,對於數十年前精遊過嶼北陰澳筆者還是無限眷戀,那裏的一灣一嘴,簡樸人家或轉型或變遷,仍然無限深向情,景象一幕幕地湧現腦海中。
棄舟取車直達陰澳
昔日從青山道青龍頭海灣乘街渡直航陰澳登陸,自赤齟角機場落成,港鐵貫通大嶼山西北海岸直達東涌,途中即停泊陰澳站(欣澳站)。
走出欣澳站依指示路牌穿隧道接近欣澳,眼前大片海面,明顯內灣如湖泊,靜靜湖面大塊鏡面般,也裝載著廣闊藍天,予遊人感覺果然海闊天空,極度舒懷。
走進湖邊西北岸,石屎小徑通往鹿頸村,入口處正是昔日陰澳灣最篤處,地稱陰澳篤。視線由陰澳篤向南移,是為田嘴頭、橫檔、打水灣等;回走鹿頸村小碼頭仍然作街渡來往之用,灣口有數戶人家石屋寮屋依然,但人面已非,是原居民或新移民都不重要,反正有人住的地方,山川才顯得有生氣,當然也可閒話家常。
想當年胡記福(街渡東主)家中常客多少日夜茶酒相舉,眾行友夜語到天明何其樂也。今福哥告老回大欖涌老家,村中節慶又舉杯同歡。昔日木場已遷,六、七十年代沙龍特產地回復其平靜原貌,只有雞犬仍然自由奔走迎客送客。
長索島潮退可作綑邊行
陰澳鹿頸村北山嘴通往長索島,潮退時該島可作綑邊行,要花1小時時間環島行,非經常遠足及熟悉地形者莫貿然環走綑邊,注意草叢樹林中蛇、蟲、蜂、蟻。而長索島山崗亦可通走,但荒島人籎罕至,備刀剪是必須,只宜喜尋幽探秘者浪遊,一般遊人在岸邊看看蟹仔橫行、魚兒遊弋為佳;當然拍照寫生十分寫意,自備午餐糧水更重要,野餐別留下垃圾當緊記,還有要回走嶼北公路欣澳站乘車回市區。
(註:青龍頭街渡往陰澳鹿頸已於2009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