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舊礦山曾養活全村人」,50年代馬鞍山村老礦工的長女廖鳳嬌,對伴隨她童年生活的礦山情有獨鍾,去年更攜子孫重返礦山,三代人以書畫寫下已逝去的礦山歲月,抒發對舊礦山的眷戀。9月25至27日一連3天由天趣藝軒主辦的《拾趣·傳承--天趣藝軒創會十周年暨鞍山礦村甲子情書畫展》,廖鳳嬌以細膩手法再現小溪、叢林中的《童年故居》,其外孫則以兒童的想像力,描繪礦山中盜寶(礦石)者、持槍護礦者畫面。今次展覽舊礦山及其他題材作品共180件,義賣作品收益撥捐信義會「活化恩青」第2期計劃。
唐鳳嬌的水墨畫《童年故居》抒發對舊礦山的眷戀
畫家廖鳳嬌與馬鞍山礦山的情緣還要從舊礦歷史講起,有記載1920年曾有人勘察馬鞍山礦藏無疾而終,1931年馬鞍礦山獲港英當局首批采礦牌,其后,日本占領香港曾掠奪礦產。戰后的1949年,礦山由臺山人余榮金的大公洋行所經營,礦石銷往戰后鐵礦藏量極少的日本。廖鳳嬌憶述,父親作為1949年前的軍人少尉(排長)舉家遷移香港,先居於九龍,1955年末,父親再攜全家搬入馬鞍山村,父親在礦山做電鑽工,因傷及眼睛,最后,全家又於1964年末搬至荃灣居住。
廖鳳嬌細味馬鞍山礦村童年
廖鳳嬌的作品水墨畫《童年故居》正正反映馬鞍山那個年代的生活;那個曾經養活全村人的礦山。她說,《童年故居》所表現的,是一家五口人包括父母及3名女兒,初次搬入馬鞍山老屋居住的情況,之后,搬入隔壁的較大老屋時,一家已是六口人(增添新丁)。馬鞍山村是一條偏僻的小村莊,但卻有兩間教會機構辦了4所學校,身為長女的廖鳳嬌,7歲時候開始讀書,曾在信義小學讀二年班,放學后漫山遍野便是她的好去處。她仍記得讀書時經常經過的屋前小溪、叢林,還有小溪上的水壩、可游水的大水坑,這些都是她童年生活一部分。水墨畫《鞍山歲月》則表現礦區與鄉村緊密關系,畫中所見由上而下,山上的教堂、山中的村莊、山下的洗礦場、礦山碼頭等,欣賞者所見一目了然。廖鳳嬌能以畫回贈曾養育她的礦山,亦反映廖鳳嬌畫筆之功。
廖鳳嬌自幼愛好美術,喜山水、亦兼花鳥。1995年至1998年她修畢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藝術課程之「中國繪畫『藝術課程修業合格證明書』」,2000年至2003年再修畢第一屆「中國水墨畫高級文憑」課程,現為春風書畫藝術中心藝術課程總監、香港惠風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天趣藝軒會長、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名譽會員、香港美術會會員、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早年曾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臺灣地區特邀作品展、第四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中國、香港、澳門、韓國、日本等聯展近百次。曾獲特別金獎、金獎、精英獎等。作品并獲收藏,曾獲香港道教聯合會石圍角小學及私人收藏。她的繪畫風格秉承傳統、源於生活。
兒孫受薰陶繪畫表礦山情
廖鳳嬌兒孫受其繪畫薰陶,長子李偉綸《山城春秋》則以油畫表現馬鞍山村莊景色。他表示,繪畫除了受到母親影響,他12歲便跟從名師陳中樞、盧春海等,喜歡油畫細膩、透視效果,去年得益於信義會活化計劃於礦山創作,《山城春秋》表現山城春秋之色。素描的礦工像以記憶中的老礦工與網絡中的礦工形象再創作。作為天趣藝軒會會長的李偉綸,重要是帶領青少年參加「活化恩青」計劃。廖鳳嬌次子李智豪則以書法表現前輩對礦山的依戀,他個人喜歡書法,愛以行書抒懷,亦是平緩性格中之浮躁。廖鳳嬌外孫張曦元以兒童的想像力,描繪礦山中的盜寶(礦石)者、持槍護礦者,繪出《馬鞍山采礦圖》。
上月25至27日一連3天的書畫展,到會嘉賓有廖鳳嬌於馬鞍山村的學校老師、同學,亦有信義會參與「活化恩青」計劃的各界人士,當日所展覽的鞍山作品100多幅,其他為臺灣及香港名作品共計180件,義賣作品收益撥捐信義會「活化恩青」第2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