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轆漫遊沙田歷史文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兩個轆漫遊沙田歷史文化

2015-11-12
来源:香港商报

  新閱會舉辦 踩單車尋根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珈莉報道:認識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我們大多從書本中了解,可曾想過可以邊踏單車邊親身觸摸各歷史痕。沙田一向被公認為香港城市規劃的典範,擁有現代化的市中心、完善的交通網絡,同時保存著不少文化古。新地新閱會早前舉辦「兩個轆漫遊書世界」文化導賞團,由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帶領逾20位新閱會會員,踏單車漫遊沙田,尋找那裏經歷了時代變遷的新顏舊貌,以有趣、新穎角度認識香港。

  ●沙田本來就是人文薈聚之區
 
  前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坤堯在《書緣》一書這樣說:「沙田本來就是人文薈聚之區,尤以中大成立之後,文人學者絡繹於道,很自然的就跟文學扯上了深一層的關係。1981年,余光中將一些與中大風光人物有關的文章輯為《文學的沙田》一書,於是『沙田文學』之名,不脛而走,揚名海外。」
 
  沙田原名瀝源,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憶述,小時候到訪沙田好像去旅行,人煙稀少,地名不及大圍廣為人熟悉。他指,沙田原為荒蕪的農地,當年一名劉姓澳洲華僑買地發展沙田墟,但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吐露港和沙田海的海水倒灌,沙田墟遭嚴重破壞,至1970年政府收地,發展成現時的新城市廣場。他說,沙田墟的轉變最大,相對於大埔墟街市內仍保留文武廟,粉嶺聯和墟清拆後仍留下門牌,沙田墟卻是面目全非,任何歷史痕也沒有。
 
  ●大圍村相傳明萬曆年間建成
 
  參加者當天從沙田中央公園出發,踏單車前往相傳明代萬曆年間建成的大圍村。丁博士表示,大圍村原稱積存圍,是周邊地區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村落。他說,一般村落是同姓家族聚居,積存圍特別之處在於聚居了16個姓氏,其中最大族為韋姓;位於積存圍村內盡頭的侯王廟,則成為了凝聚村民的議事之地。積存圍的圍門更於2010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跟隨丁博士的步伐,參加者繼續踏單車前往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曾大屋。丁博士介紹,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原名「曾氏山下圍」,由來自長樂的採石商人曾貫萬(又名曾三利)於1848年創建,歷時20年,至1867年建成。他指,圍牆使用花崗石、青磚等材料,四角設有3層樓高的碉堡,用以防禦盜賊;村內建築分為上、中、下3廳,廳與廳之間以天井分隔。丁博士坦言,隨時代變遷,現時村內大部分單位均租予外姓住客。

  ●居民稱親身經歷有更多認識
 
  居住北區的吳小姐表示,本身熱愛踩單車,加上是遊歷自己熟悉的地方,吸引她報名參加。她說,以往對曾大屋等古蹟的認識不深,以此模式了解歷史,無疑增加了箇中的樂趣。任職中文老師的吳先生則指,以往多從書本或媒體中認識歷史,甚少親身前往該地,是次活動不再單靠眼睛「睇知識」,而是用各種感官感受知識,感覺新鮮、有趣。他又說,本身對沙田的圍村、圍屋有基本的認識,親身經歷後有更多的認識,例如曾貫萬可自資建屋,猶如小王國,與當初理解圍村只是同一族人合力興建有所分別;亦了解到欲認識一個地方,可從廟入手。他稱,活動中獲取的知識,更可帶回課堂上與學生分享。
[责任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