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澳復耕路難 冬收減產五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二澳復耕路難 冬收減產五成

2015-12-17
来源: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約有400年歷史的大嶼山二澳舊村,在荒廢幾十年後,有團體與村民合作的復耕興農後復村計劃,引起社會人士關注該計劃的可行性。復村之路非易事,但復耕悄然進行中。自2年前二澳農作社復耕種禾後,夏、冬兩季均有收成,上月28日前後冬收,有市民如常自費參與收割,感受收穫喜悅和傳統務農的艱辛,但二澳農作社農友在享受收割喜悅之時,對於今年晚秋初冬天氣反常,蟲害肆虐,令冬收減產至少五成,擔憂傳統復耕之路難行。該社經理李立航表示,近期將與業界商討克服天災病害之法,而復耕種禾的沙頭角荔枝窩冬收亦減產,合作方港大嘉道理研究所項目經理戚曉麗表示,擬向內地農科機構尋求幫助。

 
  ●市民付費參與落田收割
 
  大嶼山西南二澳舊村自晚清時期已存在,舊村以龔、鄭、藍、鄭氏原居民為主,後建新村,二澳農作社經理李立航表示,上世紀70至80年代,村民因難以在該區務農為生,開始陸續遷離,自2年前該社與該村私地持份者合作先復耕興農後復村計劃,引起社會人士關注該計劃的可行性。
 
  兩年過去了,該社復耕種禾,夏、冬兩季均有收成,上月28日前後冬收,有市民如常自費(成人報名費每位350元)參與收割。上月28日,記者隨參加該社收割活動的市民,由大澳乘坐渡船約20分鐘到達二澳渡頭,在沿海岸石徑向二澳村進發,來自3個家庭的家長各自帶着小朋友同行,小朋友走走停停看潮水、樹林、二澳村口的蘆草隨風而飄;看遠處黃色稻穗隨風起伏,時隱時現的農友割稻身影,小朋友邊玩邊看,時時掉隊需父母提醒。
 
 
  ●小朋友持鐮刀初試割禾
 
  市民走到田埂處,該社農務助理鄒嘉榮教市民使用鐮刀割稻,市民們進入稻田,手持鐮刀蹲下割下稻桿,小朋友在父母照看下,亦手持鐮刀小試一下。30分鐘過後,稻田已有一片收割後的空地,市民將收割稻桿分幾堆擺放,準備脫穀。今次特意帶着仔女參加活動的黃姓市民表示,全家由九龍前來收割,最主要讓仔女了解課本上的農村是怎樣的、大米是怎樣來的,他稱,農村應該成為香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來自粉嶺綠悠軒的年輕女子與兩位女伴稍遲到二澳,她們踏入稻田後立刻割稻,同時,互相影相,分享收割的喜悅。收割半小時後進入第2個環節是為稻桿脫穀,該社項目主任莫兆麒在傳統木製脫穀農具旁示範脫稻穀方法,市民效仿示範體驗傳統脫穀方法,還是很靈,當然,採用機械脫穀效果會更好。
 
  ●剝開稻桿發現許多白色蟲
 
  在脫穀期間,有市民發現稻穗有黃、白色兩種色,鄒嘉榮剝開稻桿給市民看,原來稻桿裏有許多白色蟲,他指出,稻穀在生長時被蟲害侵蝕,有機農藥力不足以殺蟲,加之,晚秋初冬持續高溫,病蟲害肆虐,空穀的稻穗便是白色,而今年冬收減產至少五成,這對於畢業於香港上專學院後便投入復耕興農行業的鄒嘉榮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他對靠天吃飯的傳統種禾方法,是否能抗禦天災蟲害深感擔憂,但他堅定復耕之路一定會走到最後,儼然,他已有近兩年的農作種植、營銷經驗,重新搵工亦不成問題。
 
  ●冀內地農校推薦抗蟲穀種
 
  李立航表示,相信今年冬收的8畝稻田產量較去年同期減少很多,他將與業界共同商討克服天災病害之法,亦望政府能改善二澳村交通道路及航運碼頭,以降低復耕中的物流成本。同是復耕興農種禾的沙頭角荔枝窩,今年冬收亦減產,合作方港大嘉道理研究所項目經理戚曉麗表示,其原因是耕作環境、土壤較幾十年前改變,現時樹多、潮濕,通風不暢,土壤培養期短,穀種抗蟲性弱,故會請內地農科院校推薦適合小型播種、抗蟲力強的穀種,即使不能種禾,還可以種有機農作物,復耕興農之路可以走下去的。
[责任编辑:董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