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梧桐河的鄉味與人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尋找梧桐河的鄉味與人情

2016-01-07
来源:香港商報

        導賞團踩「發展地」沿途「與屎為伍」

  尋找梧桐河的鄉味與人情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卓軒報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八仙嶺流經沙頭角,貫穿粉嶺、上水的梧桐河,養大新界東北一帶村落的居民。隨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拍板,城市化的洪流似乎已不可阻擋。劇團「Tomato」聯同馬寶寶社區農場、鄉土學社等多個團體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中的3個周末舉辦「梧桐河藝術節」,透過導賞團、戲劇演出、互動展覽、口述歷史、藝術及親子工作坊,讓公眾認識這片土地的鄉土人情,希望城市人找回與土地的聯繫。

  發現沿岸景色好靚「好日本」

  「梧桐河藝術節」的「搞手」是劇團「Tomato」的成員徐兆康、朱家唯,二人皆不是新界東北長大,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人。二人從舞台走進田野,全因2014年6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的通過。阿康對記者說,他最初只是想借馬寶寶社區農場的一塊田,舉辦一齣環境劇《田中芳樹》,讓公眾透過戲劇了解新界東北的故事。但與馬寶寶的負責人討論後,兩人一直思考,還可以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與很多港人一樣,阿康在2014年6月前只覺得「新界東北」是一個議題,是香港版圖里的一塊地,「從來沒有來過,也不知道這里是什麼樣子」。同年首次踏進這片土地,阿康發現梧桐河沿岸景色好靚,「好日本」,像極了卡通片《多啦A夢》里的主角大雄不開心的時候,到河邊丟石仔的場景。阿康與阿唯最終決定舉辦一個以「土地、故事、教育」為主題的藝術節,希望城市人回到土地上,認識新界東北的人和事,認識生活中的可能性。

  土生土長牛屎妹親身作導賞

  記者於去年12月27日參與「梧桐河藝術節」的「尋鄉--梧桐文化」導賞團。原本只有15個名額的團,最終爆滿到超過30人參加。由上水華山村的鄉土學社出發,沿梧桐河到馬屎埔村的路線,導賞員美婷已走過千萬次。美婷未開始帶團便「自爆」她的「花名」是「牛屎妹」,因她在古洞北出生,在梧桐河一帶成長,年少時在農場打工,沾上一身牛屎味而得名。她亦笑言導賞團與屎有很大關系,除了梧桐河沿途都是牛屎、羊屎之外,終點亦設在因殖民時期英軍的馬留下滿地馬糞而得名的馬屎埔。

  美婷介紹,梧桐河原名鳳溪,河道彎曲且長,夏天多雨季節時梧桐河就會氾濫,沿岸村民的房屋經常水浸,但得益於梧桐河河水充足,村民的作物年年豐收。至1998年,政府展開梧桐河的河道治理工程,修了大橋連接兩岸,河堤鋪上石屎,阻隔了河水滲透進地下,村民家中的井挖得再深也打不出水,河岸一帶的農地再也不能耕種。村民慨歎,情願回到以往年年水浸的光景。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城市化趨勢難以阻擋,馬屎埔村在90年代已經有三分一的土地被發展商收購,美婷小時候可在家中看到螢火蟲的景致一去不復返。美婷上學時曾因出身新界感到自卑,直至早前在Facebook得悉「梧桐河藝術節」招募導賞員,她毫不猶豫就來參加,把握機會向更多人介紹她的家鄉。心直口快的「牛屎妹」突然感性,爆出一句「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用原意指梧桐葉落代表秋天到來的詩句,比喻「梧桐」二字見證鄉村生活的衰敗。她慨歎這次導賞團,可能是最後一次在這里舉辦的文化導賞活動,而這片土地在不久將來,會被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取代。

  在下一次新界東北計劃的撥款議案到來之前,藝術節策劃人朱家唯坦言,他們唯一可做的是,讓更多人首先認識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事甚至是牛、羊產生聯繫,而非空談新界東北有多麼不公,議會多麼黑暗。

、  「想將信念傳遞給更多人」

  他又希望連串的活動給參與者提供切入點,看到這里的居民自給自足,如何生產食物,如何在離開城市的便利下生存,如何放慢生活節奏,放下對物質的追求。「這里的村民年紀大,不可能叫他們去到金鐘抗爭;但如果大家都不覺得這里可以保留,最後自然就會流失」。因此,很多非本地的年輕人都像阿康、阿唯一樣,參與新界東北的農場耕作、藝術活動,「我們都想將信念傳遞給更多人」。

  聽障人士Ella偕同手語翻譯員阿贊一起參與27日的導賞活動。在阿贊的協助下,Ella對記者說,她有朋友在馬寶寶社區農場制造肥皂,自己也經常到梧桐河一帶遊玩,坦言很喜歡這里的人情味。談及新界東北,她不希望這里的農地變成高樓大廈,記者追問原因,她反問記者為何食物都要進口,而不是本土生產。Ella希望更多市民認識到這里的環境,購買農場的作物,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