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一泡女童尿 何必貼標簽

2014-04-23
来源:香港商報張幸 陳正偉 路人甲 文刀 鍾山

媒體斷章取義 記者轉發捱轟

  【香港商報訊】記者張幸報道:4月21日,一則關於內地小孩在香港街頭小便的新聞,引發輿論熱議。新浪微博認證為著名記者、主持人的鳳凰衛視閭丘露薇的微博轉載一條新聞《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大陸夫妻與港人發生激烈冲突》并配發評論。記錄雙方冲突內幕的完整視頻隨即遭到曝光,一度成為昨日各大網站的頭條新聞,更引發數十萬網友參與討論。雖有不少網友指責該父母行為失當,但對於部分媒體混淆視聽的偏頗報道更為憤慨,甚至要求其公開道歉。

  再次激化兩地矛盾

  當日,一則視頻在網上轉發,內地夫妻帶著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卻被港人攔住去路并遭圍觀者狂拍。在網友上傳的視頻中可以看出,現場混亂,有路人指責孩子父母,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孩子母親不住安撫哭鬧的孩子,情緒激動,對向她指責的人群解釋,稱自己孩子都快尿褲子了,讓我怎麼辦。并與阻止其離開的路人爭搶兒童車。閭丘露薇在轉發微博時指出,「這條視頻只是事件后半部分。孩子當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親搶走相機和記憶卡,孩子母親打了路人一耳光。片中白衣青年看不過眼報警,并且阻止夫妻離開,雙方爭執,青年遭人用嬰兒車推撞。警察到場調查后,父親無條件釋放,母親涉嫌襲擊被捕,准保釋,5月中需到警局報到。」

  但此篇微博隨即招來網友責罵,截至22日上午10時30分,該條微博已有接近3.5萬條評論。在評論中,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指責閭丘露薇隱瞞事實,忽略了父母主動帶小孩去廁所排隊并且在小孩小便時母親專門用紙尿布接住的細節,但是對於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處的畫面并未提及。更有網友指出閭丘露薇沒有考慮保護未成年人,轉發清晰圖片,不顧視頻中被嚇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誤導輿論,缺乏基本的愛心。紛紛要求閭丘露薇出面道歉。

  閭丘露薇暫未對網友評論作出回應。

  7成網友理解接受

  截至4月22日12時,15497名網友參與新浪網的相關調查。超7成網友表示,可以理解或能接受小孩街頭小便行為,其中29.7%網友表示「能接受」,41%網友則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理解」,另有22.5%網友「不能接受」這種行為。

  當街隨意如廁不衛生理應被制止,但如果像老人、幼童或孕婦一類的弱勢群體,就另當別論了。有人指出,即使在強調公共衛生的歐美,對弱勢群體「撒尿」的權利,雖有爭議,卻也算得上寬容,即使旁人有微詞,也決不會將不滿提升到「素質」的高度。如此同時,港府也應該考慮加建鬧市的公廁數目,與不斷增加游客數量匹配,設置移動公廁,增添公廁方位指示牌等。

  亦有很多網友紛紛提出疑問,港人從政治層面反對內地的許多做法可以理解,但不能理解的是把這種反對以極端的形式對準內地的普通游客,這種盲目的仇恨并不能化解香港目前的困境,相反只會增加兩地人群的進一步對抗。

一泡女童尿 何必貼標簽

文刀

  鬧市一泡尿,再次刺激內地和香港矛盾的敏感神經。兩地網民在網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罵戰。在香港人看來,這又是一次沒有素質的大陸人在香港的不文明表現;而在很多內地網民看來,對小孩子尿急的過分要求彰顯了港人的傲慢與挑剔。雙方的對立在「香港人」「大陸人」甚至於「強國人」、「港燦」這樣的標簽性話語下不斷的劇烈升級。

  標簽污名侮辱整體

  且不論涉事雙方是否應當采取更好的處理方式,也暫不討論很多評論中提出的諸如應當提升香港的基礎設施、對大陸游客加強文明指引等新聞背后的制度性思考。僅從事后雙方的罵戰中給對方身上所貼上的標簽來說,就足以說明雙方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在理性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根據統計,2013年約3800萬人次訪港旅客來自內地。在這將近4000萬的游客當中,因為不文明行為而引發港人反感的,雖然近年來時有發生,但是在數量如此龐大的游客群體當中,仍屬極少數的個例。然而,一旦將「大陸人」的標簽與少數不文明行為聯繫起來之后,3800萬的群體便不知不覺地隨著這個標簽的污名而承受了整體的侮辱。同樣,雖然很多內地網民認為港人拍攝小孩方便的行為同樣素質底下,但是據此就推斷出700萬「香港人的素質也十分低劣」的結論也是偏激和可笑的。

  事實上,長期以來都一直存在著以「標簽化」的方式看待一個群體的簡單思維。這點從「河南人都是騙子」,「東北人都是流氓」,「廣東人什麼都吃」之類的民間段子廣泛流傳就可以看得出來。然而事實上,每一位不同的公民個體無論從體態相貌還是性格習慣,其差异都可謂是天壤之別。人們很容易理解一對雙胞胎常常擁有截然相反的性格,但是卻喜歡用幾個簡單的字詞來概括一個成千上萬的群體,如此不出現偏差和誤傷才叫奇怪!

  標簽悲劇以史為鑒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能夠將复雜的問題簡單化,人類歷史上不斷出現以這種「標簽化」思維所引發的人間悲劇。無論是當年希特勒煽動「高貴和優秀」的「雅利安人種」去消滅被視為「瘟疫」的「猶太人」,還是盧旺達大屠殺中胡圖族和圖西族對對方「蟑螂」「蛀蟲」叫囂,都是這種標簽化思維的殘酷變種。而曾經被標記為「支那人」「漢人」「華人」的無數國人也曾經大受其害。

  香港回歸后,隨著內地和香港的經濟融合和社會結構的改變,香港社會產生了若干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如政制改革、社會公平、地產霸權等等。毋庸諱言,這些問題的形成多多少少都與內地政治經濟影響力在香港的拓展有關。但是,如果僅僅將對這些問題的強烈不滿轉移到一個囊括著數千萬人的「內地游客」群體上,進而在一個女娃娃身上放大,顯然有失公允。

  當年胡適先生曾說「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意即反對這種以「主義」為標簽舉旗站隊的簡單行為。要摒弃這樣的「標簽化」思維雖然不易,但是在如今的內地和香港兩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確有強烈的必要。撕下彼此貼在對方身上「香港人」、「大陸人」的身份標簽,將相互謾罵的力量用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豈不快哉?

媒體不該充當放大鏡

  陳正偉

  內地與香港又陷入新一輪罵戰當中,這一次是為了一泡童子尿。如今,更多的人將關注點放在了到底是孩子撒尿有理,還是港青拍照無罪。然而,誰都清楚,人們討論的已不僅僅是這一泡尿那麼簡單,這場新罵戰又一次折射出了內地和香港矛盾。不得不承認的是,不少的內地游客在境外旅游時,時常因為一些不文明之舉而引起當地人的不滿。但仔細一想,似乎除了香港以外,沒有一個地方對於內地游客的不文明之舉有如此強烈的反應。這當然是因為內地和香港矛盾存在著諸多深層次的問題。

  放大事件博取眼球

  不過,內地和香港雙方似乎像兩個賭氣的孩子一般,兩地的人都喜歡拿著放大鏡看對方:香港人喜歡將內地游客的缺點無限放大,而內地人又在等著機會教訓這些「自視甚高」的香港人。而充當這面放大鏡的便是媒體。無論是內地或者是香港的媒體,如今一碰上能夠挑起內地和香港矛盾話題的新聞便是無限放大,明白人都清楚,有些媒體以挑起矛盾、制造冲突、博取眼球為己任。在香港媒體上時常見到,有媒體在寫到內地新聞之時,便喜歡用「強國人」、「蝗蟲」等字眼,字里行間充滿了挑釁以及侮辱。而內地媒體亦類似現象,用「港燦」等字眼反擊香港。就如是次的「童子尿」事件,最早發布視頻的媒體只發布了事件后半部分的視頻,片面地反映了內地夫婦搶奪港青相機的畫面,未有體現出內地夫婦向港青解釋找不到廁所的,以及用尿片墊著讓小孩便溺的畫面。於是乎,網民只能看見雙方的吵鬧,無法反映事實的全部。尽管事后該媒體解釋說,發布視頻之時未找到反映事件全部事實的視頻。但這里,筆者又不禁要問,難道媒體的責任不就是反映事實的全部嗎,一句未找到便能推卸責任?事實是,因為這個片面的視頻,兩地引起了不必要的誤解。

  小事化小相互理解

  誠然,內地和香港如今的矛盾未有緩解的跡象。當中的緣由除了內地游客的增多,冲擊香港接待的承載能力之外,香港的政治化亦是主要原因。人們時常要求,香港人需要全面地了解內地,同樣的道理,內地同胞亦需全面理解香港,這當中包括香港的政治現象。

  政治化下的香港,令不少的政治人物找到了博得眼球的快捷方式,那就是挑起內地和香港兩地的矛盾。如何挑起呢,最容易的做法莫非是到內地游客多的地方派發傳單,或者「作秀」,而這些場景時常因為媒體的放大效應而充斥在各種媒介上。就事論事,我們在批評內地夫婦讓小孩當街便溺之時,也應思考,為何游客找不到公共廁所?難道會有父母喜歡讓自己的孩子當街便溺?另一方面,香港人也應多一份的包容,作為一個多元包容的城市,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內地同胞提高素質,而非采取極端的行為。

  總之,無論是內地亦或是香港,都不應片面地去了解對方,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更是如此。

圍觀童尿,都散了吧

  路人甲

  除了各類政要、大賈、明星外,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默默無聞。但有時候,想不出名都難,游趟香港便上頭。一不小心,因小孩當街一泡尿,來港自由行的一家三口,轟動香港及內地媒體議論,并引來全國網友圍觀。齊天大聖孫悟空曾在如來佛手指尖撒了一泡尿,因而名揚天上人間,可那是在神話世界,現實中有誰願意因尿成名呢?想上頭條的上不了,不想出名的還非出不可。

  文明進化的陣痛

  這幾天,尿不濕生產廠家、經銷商家也許要樂壞了。最開始,還以為是某品牌尿片商家,以最新潮的街頭行為藝術,策劃了一個最富創意的軟廣告,還不以為然。

  緊接著,就有鋪天蓋地的網絡輿論開罵「內地人素質低」。這已經是香港社會一個很古老的命題,為什麼總是對內地人反感?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偽命題。當街隨地小便,確是「低素質」,而引發低素質的根本原因并不必然因為他們是內地人。

  那真正的病根子在哪里?隨地小便,在全球各個城市都會發生,從本質上來講,這種城市文明病,是農業文明進化到城市文明,所必經的陣痛。

  在農業社會,人們長年在廣闊的田里、山邊勞作,一般勞作所在的田間地頭,離家里都很遠,內急要小便的話,都會就地解決,而且這還是給莊稼禾苗直接澆上了有機肥,隨地小便,一舉多得,千百年來,莫不如此,他們個人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習慣的養成因而總是帶著強烈的農耕色彩。內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城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初到農村,在廣闊田野里找不到廁所小便而急哭了,成為一個笑話。

  近20年來,內地城市化飛速發展,城市化率超過50%。超過5億的人,在短時間內洗腳上樓,洗腳進城。雖然農民成了市民,但其中一部分個人衛生、公共衛生習慣還沒有城市化。這才是「隨地小便」的城市文明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缺善意的幫助

  實際上,以戰止戰,以暴制暴,以拍照隱私的不文明對抗隨地小便的不文明,這種以毒攻毒的邏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明進化的陣痛,反而容易激化矛盾。開動腦筋,實施各種各樣的善意幫助才是最實際的。如在深港兩地關口、機場、碼頭、地鐵站等設立志願者宣傳點,向所有來港的旅游人員宣講游香港、愛香港的文明守則等,提倡用廁排隊時老幼病人優先等……

  歷史上,倫敦的士司機曾經享受過一項特殊的「福利待遇」。大概一百年前左右,倫敦剛有的士這個行業的時候,城市配套不算太好,公共廁所很少,后來英國就立法,允許的士司機內急時可以不在廁所小便,并免於處罰,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部針對的士司機小便的立法。但事實上,法律的寬容反而讓當時倫敦的士司機極少使用自己的特權,這就是管理的辯證法。

  倫敦式的城市管理智慧,對於港人是否一種啟迪?以高素質自居,實施香港式的譴責,是一種最簡單也最痛快的做法,卻不是治療城市文明病的好辦法。故此,不必圍觀童尿,都散了吧。

勿以文化差异綁架個例

  張幸

  香港街頭小便的新聞,讓「蝗蟲論」爭議再起,甚至引發激烈冲突。有學者指出,因近年恐陸的氛圍在香港蔓延,盲目排外的港粹主義已在底層青年中形成潮流,因此對一切小事都變得敏感,進而上升到文化差异的層面,此次事件僅是個案,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都應更理智更心平氣和地去面對。

  港粹主義小事變大

  針對港媒斷章取義隱瞞重要事實,誤導公眾對內地游客的形象。深圳大學副教授孫海峰認為,香港是中國最文明的城市,但是,哪個地方都有偏激主義者,香港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近年恐陸氛圍裹挾下,盲目排外的港粹主義已在底層青年中形成潮流,也正是在港粹主義的推動下,小事變大事。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向本報表示,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件發生在不適當時間不適當場合的小事,不應該引起如此劇烈的反響,現在的香港與內地呈現的冲突局面要從社會心理層面加以分析。

  不文明被無限放大

  有人認為,這件事是內地香港文明差距導致的行為冲突。但顧駿認為,此件事情中有很多細節可以證明小孩當街小便是有原因的,沒有必要上綱上線,把一件小事拔高到文化差异的程度,此次事件只是一個個案,是個人行為上的問題,沒有必要上升至兩個群體的冲突。「目前的情况是有一些人借著這個問題在表達另一些情緒,推波助瀾使得這件小事沒完沒了,現在最要防範的就是這種趨勢,因為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不滿是會積累的。」顧駿說。同時,他指出,兩地居民應該要有在處理事務方面的分寸感,大事就往大事考慮,小事就按小事處理,心平氣和才能解決問題。

理解和包容 且處且珍惜

  鍾山

  昨日關於「孩子香港街頭小便」的討論,一直置頂新浪微博熱門話題,參與討論的網友達52萬人次。其中,人民網微評以《脫離事實的情緒是負能量》為題指出,女童街頭小便,引發大陸夫妻與港人冲突。然而,網上一段視頻卻斷章取義,忽略了父母帶孩子廁所排隊、用紙尿布接住等細節。人有三急,何况孩子?再說父母也有處理措施。罔顧事實全貌,急於貼上標簽,公道何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什麼不能加多點理解和同情呢?新華視點微博:「內地兒童在香港街頭小便,父母與港人起冲突」的新聞引發熱議。小處固然不可隨便,小題也不應大作。秉持同胞心、骨肉情,兩地坦誠面對、理性解決交往中遇到的新問題,民眾彼此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才是「一國」中應有的相處之道。交往容易,融合不易,兩地同胞且處且珍惜!央視評論:孩子因尿急公廁排不上隊,當街撒在母親手中的尿不濕,引來港人和大陸夫妻激烈冲突。了解事件始末,應當看到這是個別港人的惡意攻擊,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少數港人將這種冲突擴大到對大陸游客的整體性污衊及刻意挑事,勿讓開放包容文明的東方之珠蒙羞。當然,某些隱瞞實情的言論也當澄清一下。新浪評論微博轉發@廖保平的獨家專欄稱,一泡童子尿何必上升為港陸矛盾,我們需要辨識清楚的是,在街頭隨地大小便的問題上,香港人有沒有使用「雙重標準」,如果香港人對香港人在街頭隨地大小便不聞不問,唯獨見到大陸人有此舉就牢牢抓住不放,那我就相信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場蓄意的地域冲突。


[责任编辑:陳明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