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汲取八十年代改革经验的当下意义

2014-05-05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孙浩

  孙浩(发自深圳)

  一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光辉的时期,改革开放使得共和国成为了亿万民众希望的田野。走出了文革绝境的民族坚毅前行,勇敢创新,迎来凤凰涅盘。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在今天改革第二次上路的时刻,尤其值得重视。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认为80年代的改革至少有以下8个亮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成就了改革开放的共识。胡耀邦亲自组织并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投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其直接目标是破两个凡是,其结果却使全党全民的思想冲破牢笼,进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对于计划经济、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等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而在全党全民成功凝聚了共识。其后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对禁区的突破。

  二、以安徽省小岗村28户农民的生死契约为标志的包产到户,解构了人民公社的制度框架,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首先在农村发展了商品经济,8亿农民从连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饱到各项农产品都绰绰有余,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就使得改革成为了亿万民众的自我解放,也因此而获得了全民拥护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势如破竹,无力可档。

  三、与思想解放运动相伴随的平反冤假错案,不仅使数百万在文革中蒙受冤屈的领导干部恢复了名誉,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安排到了能执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的工作岗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批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的高级干部,获得了重返工作岗位的历史性机会,他们义无反顾地在改革方向上列阵,一如既往地秉承自己年轻时参加革命的初衷,拼力迎来人生的晚晴,从各个方面冲破阻力,开创激动人心的改革局面。如今这些人大多虽已经远去,其人声政声却长留人间。

  四、起用了一大批深刻反思了文革痛切教训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这批由返城后又接受高等教育的知青以及部分文革期间在校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中青年,经历了文革的惨痛,又在开放的条件下汲取了禁锢多年的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放开眼界看到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并自觉将改革中国的现状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他们的逐步成长,各条战线和各部门各单位都具备了推进改革的势能。

  当时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氛围,随着强调发扬民主,这部分人与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有顺畅的上下互动。他们对于改革的思想与建议能够直达天听,而领导者的意图往往也能直接贯彻下去。这就使得上下形成合力,具有很高的效率。

  五、各条战线和各地区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改革样板和典型人物,从有争议而到最后获得社会正面的肯定。如最早卖炒瓜子发家的"傻子瓜子"严广九,裁缝出身的制衣厂厂长步鑫生,其后以承包着名的印刷厂厂长马胜利,还有农村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鲁冠球等乡镇企业家等等。文艺界、思想界也不断出现有影响的人物和作品。他们中不少人后来虽然由于自身的局限及形势的变化而落败,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摧垮旧秩序引领新潮流的作用,使改革前有榜样后有追兵,一浪高过一浪。

  六、深圳等经济改革特区由于负有"杀开一条血路"的历史使命,并且任命了有历史担当、有政治远见、有开拓精神的领导干部掌舵,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引领改革的作用。使得改革虽然经历潮起潮落,却依然有可以固守的阵地。

  七、国务院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作为改革的主管部门,各省市政府也相应建立了体改委。国家体改委下设机构中包括影响力很大的体改研究所(后改为院),凝聚了一大批很有活力的中青年专家。此外,中央还设立了农村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还设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这些安排使得改革获得完善的组织架构,使改革的启动深入发展获得有效的组织保障。

  八、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汇合成了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外部性。80年代的改革使全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焕然一新,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包括近邻日本)都以肯定和欢迎的态度关注中国的变化,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中国那时也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其实敢学习才是制度自信最鲜明的特征),并积极引进外资,使改革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

  今日之中国再度走到了重要的历史关口。社会普遍期望新时期的改革能成为一度中断的80年代改革的再续和深入。但如今的局势和80年代已经完全不同,而且80年代改革成功的要素如今几乎全部成为了缺项。全面深化的改革似已铺开,而改革动力和机制的再造却未开工。汲取80年代搞改革那段历史留下的改革遗产,垫好几块过河的石头成了推动今天的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一,发现和释放新的改革动力。如今全社会大概不会有一个人说反对改革,但真正迫切要求改革的应当是社会的中下层。但处在中下层的亿万民众在这场改革中只是看客,他们不掌握任何撬动改革的资源,因而怀有十分沉重的无力感。新的改革所要触动的其实是获取了巨大既得利益的权力机构和与之紧密相联的利益实体。但改革的资源也在他们手里。他们不改,民众没办法,他们改变了,民众也没办法。改革从80年代的平民运动变成了如今只有大户室里的大佬才能参与的贵族运动。这样的改革由于缺乏基础而变得风险很高。而且这不是一个靠思想动员所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重心下移才能再造动力。新时期的改革虽说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却似悬空。而农村包产到户和城市搞个体户和多种经济成分却几乎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就可以干起来。改革只有成为民众的自我解放才能获得成功。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进一步增强亿万民众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主人地位,这样改革的重心才会下移,民众才可实实在在参与而不必仰人鼻息。

  第三,改革应能在全社会聚焦。我们现在虽然有了一个高度包容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却像一张大菜单,能掏钱买单的人随心所欲地在菜单上点自己锺意的菜,你点这我点那,而且菜的内容和菜名还可能不是一回事。这样一种缺乏整体部署和先后节奏的改革尽管可以期望成为鲜花盛开的村庄,但也可能落得一地鸡毛。应当有连续的由上往下的部署,形成改革的压力。

  第四,中央虽然已经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采用何种架构和运行机制,如何掌控和指挥改革全局目前还看不出来。如果没有一个能掌控改革全局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仅靠现有的党政机构,要在这些机构的日常事务和常规秩序中突出改革,恐怕是件困难的事情。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颁布已近半年了,一年也很快就会过去。历史虽然有时惊人相似,却不会简单重复与重演,以新一轮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新情况层出不穷而言,单纯总结上个世纪80年代搞改革,推进改革的历史经验可能还远远不够应对新改革实践的需要,但确定这种总结,肯定80年的经验本身就能带来无比重要的价值,给今天的改革带来正能量,是值得一做的重要事情。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