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银行实习“明码标价”,“拼爹”战线再前移?

2014-05-0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5月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姚玉洁)还没正式求职,一些学生在实习环节或许就“输”了。在暑期实习即将到来之际,有的银行表示对私人银行客户或其他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在银行实习的机会,一些银行甚至对客户存款数额“明码标价”。

  银行设置不平等的附加条款来招聘实习生,是“在商言商”的VIP增值服务,还是涉嫌就业歧视?

  银行实习“明码标价”

  就业竞争战线逐渐蔓延至实习环节,尤其是在金融、律师等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实习正在成为新的“拼爹”战场。

  南方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给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海外教育管家服务”中明确表示,“为您的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学习银行金融服务与产品知识,协助实际业务工作,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所在地分行出具实习证明。”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银行提供暑期实习机会的前提是实习生父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达到50万元以上,然后再按资产进行排队。”

  一家外资行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银行接收的实习生一般都是贵宾理财客户的孩子,要求资产在100万-200万元。“当然,对实习生本人素质要求也非常高,一般至少是海外留学生,如果学生本人条件一般,那存款要求在1000万元以上。”

  在招收实习生的时候设置存款或资产规模的隐性门槛,在金融行业几乎成“潜规则”。2012年,渣打银行曝出“天价招聘”事件,实习生到该行开立50万元定期存款户头,便可进入VIP客户子女通道被优先录取。而在前几年“全员拉存款”的时代,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把揽储指标直接作为客户经理的入职标准--日均存款3000万元可以签合同(非正式工),日均存款达到5000万元即可转正。

  “国内银行针对学校开展实习招聘是学习美国的实习生制度,一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二是提前筛选、培育潜在的优秀人才。从去年开始,银行面临资金紧张的尴尬,一些银行就把存款作为附加条件,设置实习门槛。”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赵庆明说。

  “增值服务”还是就业歧视?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任远认为,银行的这种“拼爹实习”,让拥有更多财富资本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也具有更多优势,这种选择性条件增加了社会的机会不平等。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学生小张说:“我每天都学习十几个小时,需要的只是一个公平的机会。然而,进银行实习都要先拿出50万元的‘敲门砖’,这让我们这些出身草根的学生很难接受。”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实习并非正式的岗位招聘,银行给予VIP客户一些“增值服务”很难用现有法律来约束。但由于很多行业如医生、律师等有法律强制性实习,如果得不到实习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就业的机会。因此,银行这类“明码标价”的实习门槛,涉嫌就业歧视。

  “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使得就业和实习都成了稀缺机会,一些用工单位利用这一现状,设置不平等的附加条款来招聘,这在实质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任远说。

  资源交换让“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天价实习”“天价招聘”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率市场化滞后导致金融行为异化。银行的核心盈利模式仍然是拉存款、放贷款、赚利差,在这种模式下,谁能带来存款,资源就向谁倾斜。

  事实上,几乎每个银行都会有个别“富贵闲人”,上班可来可不来,只要搞定存款贷款,年薪轻松就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银行招人,最看重的是有没有政府部门或者大企业的资源,这样的员工,一个顶十个。”苏南一位支行行长对记者说。

  “资源说”的一个现实案例,是2012年某银行大意流出的一张面试名单,其备注一栏赫然写着某行长、银监局领导等关系。这类“先天资源型”员工,或许能轻松给银行带来利益,却给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刘春泉认为,“起跑线”公平是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石。如果对“萝卜招聘”“拼爹实习”放任自流,“寒门难出贵子”将成为难以愈合的社会之殇。

  专家认为,应聘者“拼爹”、金融机构“拼资源”,不仅暴露了银行体系僵化的发展模式,也为利益输送埋下了伏笔。这一现象,不仅应引起劳动监察部门关注,也值得金融监管部门重视。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