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曾經被視為不會出事、不易出事的領域和部門,一個個曾經被視為“安全”的人群,正在被納入更為嚴格的權力規范運行的制度監控“探照燈”之下。監督“不留死角”,正在形成一種強力震懾,它在告誡所有官員:為官之路,最為安全、保險的通道只有一條,即擺正自己的位置,謹慎對待手中的權力,依法依規行事,走陽光大道,行光明之事。
來自6月3日新華社的報道說,國內上市公司近期遭遇獨立董事離職潮,200多家上市公司的省部級“官員獨董”連連去職。有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一度有640多個職位由党政卸任官員擔任。大量卸任官員先前爭當獨董,而今紛紛棄職,公眾饒有興趣地解讀着這一動向背後的深義。
高官卸任後,到企業任獨董、做高管、當顧問,坐享高薪高福利,公眾多有質疑。去年中組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党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在重申《公務員法》規定,“辭去公職或者退(離)休後三年內,不得到本人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企業兼職(任職),也不得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之外,首次明確“按規定經批准在企業兼職的党政領導干部,不得在企業領取薪酬、獎金、津貼等報酬,不得獲取股權和其他額外利益”。其核心意圖在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避免公平的市場競爭受到不正當的人為因素干擾,同時,切斷某些人利用余威、“政商旋轉”、進行尋租的暗道。
無論是從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還是健全相關制度建設,建設清廉、高效、法治政府的力度正在持續加強,反腐“死角”正被逐一清理,權錢交易通道正被一一暴露于陽光之下。
近來個別退休官員被紀委調查的消息,打破了以往官員退休即“安全着陸”的“慣例”。它的警示意義很明顯:無論在職還是退位,只要有問題、有貓膩,啥時候也逃脫不了党紀國法的監督與懲處,劣跡不會被洗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清水衙門”通常不會出事,這是人們的印象。相比交通、國土等實權部門,一些通常人們認為權力不大、沒啥油水的領域,近來也不時爆出貪腐案件,貪腐者“積少成多”、“細水長流”,危害不小。可見,嚴格規范權力運行,越織越密的制度之網逮得住大魚,也不放過小蝦。
紀檢監察隊伍一度被質疑為監督“盲區”,近來也有官員被接連拿下。中紀委要求打鐵先要自身硬,清理自身隊伍中的不法者,確保紀檢監察隊伍的純潔,讓反腐不在自己“燈下”留“死角”。
一個個曾經被視為不會出事、不易出事的領域和部門,一個個曾經被視為“安全”的人群,正在被納入更為嚴格的權力規范運行的制度監控“探照燈”之下。監督“不留死角”,正在形成一種強力震懾,它令某些精于打“小九九”者越發坐立不安,更在告誡所有官員:為官之路,最為安全、保險的通道只有一條,即擺正自己的位置,謹慎對待手中的權力,依法依規行事,走陽光大道,行光明之事。那些總想躲在暗處,躲開党紀國法,尋一方為所欲為“小天地”者,日子將越來越難過。
清除腐敗滋生的土壤,錘煉出風清氣正的政風党風,打造出清正廉潔的官員隊伍,無疑,是國之所幸、民之所幸。(劉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