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曾俊華:多角度思考自由行勿毀港形象

2014-06-09
来源:曾俊華 蘇錦樑 苏伟文

  本港上月份零售銷貨額按年急跌近一成,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個人網誌發表文章,指零售大幅收縮令他擔心就業市場將面對很大壓力,冀社會在思考「自由行」這個課題時,應從多角度考慮,不要破壞香港多年辛苦建立的「好客之都」的形象。此外,曾俊華又指過去兩個月立法會大量議程因「拉布」積壓,會議上周又因流會而拖延,在立法會大會距離暑假休會只餘下5次會議的情況下,擔心一些重要的法案,如雙倍印花稅草案可能被延誤。以下為曾俊華網誌《雪上加霜》,內容有刪減,標題與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上星期三晚上,立法會經過150小時審議,終於三讀通過《財政預算案》,各政府部門、資助機構今年的營運資金總算有着落。

  誰知,在預算案通過後不足2小時、距離當晚會議結束前的5分鐘,立法會大會再次流會,原定在星期四、五續會商討的事情,只能推遲到下星期三。過去兩個月的大量議程,因「拉布」積壓,現在會議再因流會而拖延,情況可謂雪上加霜。距離暑假休會,立法會大會只餘5次會議,我擔心一些重要的法案(如雙倍印花稅的草案)可能被延誤。另一方面,如果大會需要加班處理積壓的議程,也可能令財委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較難加會,去疏導因「拉布」而造成的「大塞車」。

  香港今年首季的貨物出口並不理想,服務輸出的增長也有所減慢。初步看來,第二季的情況仍然疲弱。希望各地局勢盡快穩定,讓貿易活動重拾升軌。外貿未有出現預期的復蘇,大家可以想像到,當我得知4月份零售大幅收縮時,確是有點擔心。因為如果外圍仍然沒有顯著改善,而零售持續收縮,就業市場會面對很大壓力。現時處於3.1%的極低失業率,可能會有上升的風險,對一些較低技術的職位會有一定的影響。

  ●激進行為無助改善情況

  4月份零售數據公布後,社會上有很多關於削減自由行人數的討論,包括支持和反對的意見。平心而論,今次公布的數據,並無分析是否與自由行有關。大家亦要留意,數字變化的幅度,與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也有關係。但是,這次跌幅主要受珠寶、鐘表等名貴禮品的銷費價值下跌四成影響,似乎與旅客的消費模式改變有關。

  無論如何,我認為社會在思考自由行這個課題時,應該從多角度考慮,求取平衡,既要考慮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也要顧及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更不要破壞香港多年辛苦建立的「好客之都」的形象,畢竟破壞容易建設難。過去一段時間,少數人士的激進行為和言論,除了情感宣洩外,對改善情況實在沒有什麼幫助。


深思調節旅客措施 顧全整體社會利益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蘇錦樑

  旅遊業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4.7%,直接為25萬人提供就業機會,當中大部分屬基層、技術要求較低的工種。訪港旅客增加既帶來經濟收益及創造就業,但亦帶來了挑戰。

  社會各界近來對「個人遊」及「一簽多行」等措施提出了不同看法,部分意見甚為負面,有人更以較激烈行動表達意見,在遊客多到的地區作出滋擾行為,當中包括立法會議員。他們針對的是內地旅客,但其他亞洲裔的旅客、本地商舖以至市民一樣受影響。香港從來都是開放城市,也是旅遊城市,這些行為只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因此我們絕對不贊成這些行為。

  政府相信市民對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收益和創造的就業機會是抱正面態度及歡迎的。事實上,在「個人遊」計劃於2003年實施後首年,以及「一簽多行」於2009年實施後首兩年,內地訪港旅客的按年增幅均達到兩成或以上,但當時社會對此並無異議,反而樂見百業興旺,經濟動力上升。現時市民對旅客數字增加感到不舒服,一方面可能擔心我們承受旅客能力是否足夠,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日漸提高,政府十分明白這些感受和要求。

  來港旅客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不同客群,一種是傳統旅客,他們會入住酒店和遊覽景點;另一種是香港周邊內地城市的居民,可泛稱為「一小時生活圈」的旅客,他們不需要住酒店,也可能只會到景點數次,兩類旅客在香港的消費模式有所不同。面對旅客數字上升,我們必須考慮的範圍包括調節旅客人數及改善旅客結構兩方面。在旅客人數方面,究竟香港社會在有關基建設施完全擴充容量之前,可以承受遊客數字下調多少?如果我們只願見到經濟溫和調整,而非商舖短期內大量結業或裁員,便會傾向要求維持現狀以至數字逐步調整,而非一刀切把旅客數字大幅調低。至於旅客結構方面,我們需要小心考慮調控的目標、旅客類型及相關的經濟效益。我們必須認識到落實調控措施後,整體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

  我們亦希望商界可多評估不同調控措施可能為行業帶來的影響。如果措施令商舖租金回落,會對營商環境帶來一定好處;但如果內地旅客人數減少的同時,來自其他客源市場的旅客數字未能及時替代,這無可避免會對商界的生意、甚至整體經濟以至就業等各方面帶來負面影響,亦令香港經濟失去一股重要的增長動力。因此,各界必須深思是否願意及能夠承受調控措施帶來的陣痛。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我們會在兼聽和持平的前提下,回應市民的關注,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妥善處理旅客訪港人數的問題。我希望這個重要課題能得到更全面、更聚焦的討論,讓我們更準確地將不同意見向中央政府反映。

  事實上,內地旅客出境旅遊(包括訪港旅遊)是內地的政策,因此中央政府亦十分關注香港社會就這方面表達的意見。中央政府既支持本港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十分關注香港的承受能力,更不願看到由於旅客人數太多,影響到內地居民與香港居民的和諧關係,我相信中央政府在這問題上也希望將協調做得最好,能夠在不影響香港市民生活的情況下,助長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鼓勵各界提出意見,讓中央政府多加參考,從而制訂合適的調控措施。

  如果調控措施能合宜地處理旅客過盛的問題,相信可以重整社會整體接納旅客的能力,亦有助重新強化香港作為好客之都的旅遊城市形象。


自由行由利變弊 教训深刻当汲取

  自從「削兩成自由行」的說法提出后,有關調整自由行政策的討論繼續升溫。主張本土優先的自是支持,甚至認為應削更多,但商界尤其是零售業界、旅游業界皆大表反對,正反意見紛陳,各有理據。然而,在討論削與不削的同時,或者大家應冷靜一下,想想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免重蹈覆轍。

  自由行政策在2003年7月28日開始推行,至今超過十年。當年推出的主要目的,是要挽救亞洲金融風暴及「非典」災難所帶來的持續六年之久的經濟蕭條。

  自由行出爐后,零售、旅游、飲食業等率先獲利,基層就業也得到改善。雖然自由行不是經濟轉好的唯一原因,但肯定起到了一定的救急作用,因此,推行初期社會多表歡迎,反對之聲甚少,政府更視之為醫治經濟病的特效藥。

  施政短視由利變弊

  施行政策有如用藥,任何一種藥,無論效用多好,都難免有副作用,不能過多地服用,更不能過分地長期依賴,自由行這種急救經濟病的特效藥也不例外。

  過了數年,隨着自由行人數日增,店舖一元化、舖租急升、鐵路系統不勝負荷、市民日常生活日受滋擾等問題加速浮現,加上內地旅客人數激增,和本地人的冲突自成正比,令自由行的副作用急遽發酵。

  舖租急升、交通超負荷等問題還是較易解決,但因自由行而起的族群矛盾,則最令人憂慮。極度情緒化的反自由行人士會將矛頭指向內地旅客,而同樣高度情緒化的支持自由行人士則往往傾全力反擊,與他們眼中的反自由行「攪事者」對抗,遂出現多次「驅蝗」和「反驅蝗」行動,令社會對立升級,威脅社會穩定。

  為什麼自由行會變成這樣?問題的根源是政府施政短視。2003年,當時的特區政府只看到需要救急,卻沒有想到自由行特效藥有沒有副作用、沒有想想用藥量,更沒有考慮持續用藥的時間。或者,當屆政府面對即時的嚴峻蕭條、失業問題,無暇想那麼多,只好有藥先服。可是,數年后經濟全面復蘇,政府也換了屆,當局卻仍沒有檢討、調整自由行這項帶有濃厚救急和臨時色彩的政策,一味以為「有錢賺就最好,有人來就最好」,任自由行由利變弊,終招致刻下有目共睹的苦果。

  必須汲取深刻教訓

  自由行的教訓說明,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在制訂任何政策時,不能鼠目寸光,只顧眼前之利,而要有長遠一點的考慮。即使逼於一時形勢,也應在局面開始穩定下來時加以檢討、研究,一發現弊端,就立即調整政策,及時遏止問題惡化。

  目前自由行的問題,已造成一個香港、內地、香港人、內地人、特區政府、中央政府皆難堪的局面。能不能收拾這局面?實在是大問題。但即使能夠收拾,可以肯定最終各方都得付出代價。至於兩地民眾的關系裂痕,更不知何時才能修補得了!

  自由行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特區政府必須好好汲取。當局今后如用推行自由行的短視態度去處理房屋、交通、醫療、教育等其他經濟民生問題,香港大禍不遠!


削自由行宜三思

  港府對自由行應推出怎樣的政策,近來成為熱議。其實自由行政策實施的短路,令今天香港社會承受苦果,這是要檢討自由行政策的理由,但檢討政策不等於否定自由行,也不應將檢討自由行政策等於縮小自由行的範圍,否則這個檢討無視總體政策上的連貫性。

  應增接待旅客承載力

  在2003年沙士之后,香港百業蕭條,中央政府開放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為香港經濟打了強心針,到了2009年金融海嘯后,歐美旅客來港減少了,若不是自由行之經濟力量,香港總體零售業也不能渡過嚴冬,更遑論有近年快速的增長。然而,香港接待自由行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以短視的眼光來經營旅游業,當自由行帶來生意,大家馬上想到是的如何瓜分這個大餅,而不是趁環境改變,改善香港的旅游資源,去接待旅客。更有甚的是,只看自由行數字上的好處,於是不停地向中央爭取開放更多的省市自由行政策。在開放政策剛實行時,已有中央官員表示香港要關注承載力的問題,可見中央其實在政策上配合香港的要求和需要,現在的問題也是香港本身的不是,真的與人無尤。

  自由行旅客數目已超出本地的應付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增加接待旅客的承載力,和提升旅游景點,用以分流和減少對固有旅游區的壓力,加上減慢自由行增加的速度,而不是限制自由行來港人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增加旅游上的資源是說了很久的事,邊境購物城、發展大嶼山作橋頭經濟區、減少傳統市區的旅客壓力等,均已是說了很久但沒有行動之時,到了香港因承載力不足,轉以說要檢討自由行政策時,我們也沒有對這些說了很久,但仍停在空談的項目進行過任何跟進,卻是將減少自由行旅客這個主意搬出來,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將香港整體利益犧牲掉。

  不容朝令夕改

  在學術研究內,也有相當多的文獻顯示,旅游業對一個地區必定帶來正反面影響,旅客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會構成影響,當地居民不滿旅客也是常態,最近台灣花蓮慕谷慕魚因開放觀光而招致居民不滿,繼而引發當地居民要求封山,即為一項現成的好例子,慕谷慕魚不是國際旅游點,游客也多是台灣人,但也出現了這個情况,可見旅游業對當地人的影響。從台灣的例子可見,香港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必然的,只是我們以前在制訂政策時沒有好好讀書,只見當下利益,現在是承受苦果。

  但要減少自由行數目,卻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香港在政策上有很好的信譽,這是靠政策連貫和外界不容擔心朝令夕改,以一點一滴的努力來形成。

  自由行政策也是一樣,我們檢討的應是一個可持續的自由行政策,即在自由行旅客增長方面是可以承受的,而不是今天經濟差便向中央要求多放人,在承受不了時便要求減人。今天減少了數目是容易的,可是明天要增加時,人家也不一定會再來。

蔡伟文

[责任编辑:陳明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