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張繼禹:《老子》的魅力在接地氣

2014-06-09
来源:香港商报 胡榮國 王長久 劉佳

  日前在山東舉辦的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吸引了五百多名中外專家、學者。人潮之中,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一身道袍格外引人注目。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他對本報《文化東方周刊》開辟「老子文化」專版非常高興,連稱「這是一件大好事」。說到《老子》,他說,《老子》傳播兩千五百多年長盛不衰,歷久彌新,不僅僅在於《老子》的道博大高深,更在於其接地氣,讓普羅大眾能從中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尋找到自己的快樂。香港商報記者 胡榮國 王長久 劉佳

  誰也離不開「道」

  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是「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因著家學淵源的關系,自小對道學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表示:「《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強字之曰大』,這是《老子》對『道』的正宗解釋。」

  根據張繼禹道長的講解,《老子》提及之「天道」,即指天、地、萬物「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變化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則,這是生活在天地之間,吸取萬物之精華而存在的人須臾不可離開的,如《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之令而自勻」,就是天道至公至愛的內容。而「地道」,則是大地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植物、動物的生存法則,如老子非常推崇水之道,從對水的存在和運動的觀察,提煉了水之道對人類的啟示。

  「《老子》講天道、地道,核心還是服從和服務於人道,老子希望人類能從大自然的變化中體悟出更多的自然法則,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指南,讓普羅大眾能從中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尋找到自己的快樂。由是可見,《老子》對於人們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有很大的幫助。」張繼禹說。

  中國人都是「道上的人」

  張繼禹認為,老子的道不都是玄而又玄的,更多的是接地氣的,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痕跡。例如,說話要頭頭是道,發財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官要講究官道,經商要講究商道,指揮軍隊要懂得兵家之道,做企業要探求成功之道、用人之道……不僅如此,老子的「道」還對其它學說學派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家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總之,自古以來,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天南地北,中國人不論持何種信仰,而核心的往往遵從的是道。因此可以說,中國人都是「道上的人」。

  「《老子》不僅講道,還有許多重要的內涵,給中國人以廣博的智慧,如貴虛尚無。」張繼禹指出,「有容乃大」和「虛懷若谷」都是道家的精神和追求。老子講江河能流到海里,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他能容納從不同方向流來的河流,所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虛懷若谷中的「虛」,更是道家的最高精神境界。

  張繼禹表示:「那要怎麼理解『虛』呢?打個比方,『虛』就像我們說的自然界,天地之間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空間,那人類、各種生命便不可能得到生長;也像人際交流一樣,如果彼此沒有給對方留空間,便不可能繼續交往。這種『空間』是『虛』的,但『虛』中又有主體。說得具體一點,就像我們說一個物質,正因為有空間,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里面生活。」

  當今更有借鑒意義

  對於當今社會現狀,張繼禹憂心忡忡。他說:「目前,物質文明的豐富程度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科技也是在最近百餘年獲得迅猛發展,外在的變化、繁雜的信息使人目不暇接。但是,人總是要保持你本來的本性的。如果一味耽於物慾,人就會變成物質的一部分,失去了本性,失去了滿足感、幸福感,從而也失去了精神上的安定。這種情况下,更要多宣傳老子的去奢、至簡思想,更要多提道家知止不殆的生活理念。不然的話,肯定是會出事的,因為,一個物慾橫流、欲壑難填的社會是不可以長久的。」

  張繼禹強調,道教的一些重要思想需要也值得今人進一步去發揚,如淡泊明志、勤勞艱苦、虛懷若谷、寧靜致遠、知止不殆、知足常樂等,無不是可貴思想資源,可在今日的中國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