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存贷比禁超75% 实体经济融资趋宽松

2014-07-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爭論多年的商業銀行存貸比考核指標終於迎來松動。昨日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從2014年7月1日起實行。

  銀監會將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計算存貸比分子(貸款)時扣除6項,計算分母(存款)時增加兩項。其中扣除6項中,包括支農、涉農、小微企業等不再納入存貸比考核。增加兩項包括,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額。此外,銀監會將對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

  比例不得超過75%

  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基本符合市場預期,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提供上述部門的監管成本,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配置到「調結構」領域,符合政策定向寬松政策特徵。但棚改的專項貸款并未具體提及。

  所謂的貸存比,即為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的比例。由於存款總額構成的分母中充當的是,商業銀行要向存款人付息,其產生的資金成本。這就要求分子貸款人付給銀行的回息成本要能夠覆蓋付息成本,這樣才能盈利。貸存比越高,意味銀行盈利能力越強。

  為抑制商業銀行過度提高貸存比,防止銀行因資金不足而可能產生的銀行擠兌風險,監管層築起了一道屏障,也即是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

  引導信貸投向三農

  商業銀行為規避監管紅線,找到了不少「創新」的方法:一是通過同業科目發放貸款,從而繞過貸存比的限制,并形成一般存款來源。二是將貸款轉入表外的資產池,并由表外的理財資金來對接。三是將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設法變性為一般存款,方法是利用保險公司等作為通道,將同業存款先變化為在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進而轉換為保險公司在商業銀行的大額協議存款。

  通過這些方法形成的放貸體系,被含糊地稱作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結果導致金融脫媒現象,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無法輸血給實體經濟。融資熱,實體經濟則遇冷就是對這一現象的諷刺。更可怕的是,這些舉措帶來了不少現有監管體系未能覆蓋的風險。

  「它所催生的影子銀行體系削弱了資本充足率等監管工具的有效性,掩藏了包括期限失配和信用違約等在內的諸多金融風險,催生了片『錢荒』等嚴重的金融冲擊;它推動了利率水平的廣泛上升,加劇了匯率升值壓力,從而抑制了宏觀經濟的調整和恢復。」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指出,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中國國際收支出現一定程度的資本外逃,或者內部出現宏觀經濟過熱,并由此引發貨幣緊縮,在前述背景下,將會形成更加災難性的后果。

  適度調整存、貸的統計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銀行信貸投向小微企業、「三農」等需要信貸支持的領域。但想要對存貸比指標有所改變卻非易事,因為這不是一項簡單的監管要求,而是寫入中國《商業銀行法》的明確條例。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