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给院士提名权加道“紧箍咒”

2014-07-01
来源:红网

   为使院士评选更加公正、公开、透明,近日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对院士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本次院士制度改革,院士候选人提名途径缩减至两种,取消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遴选的做法,由全院院士投票终选。(6月30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在这个科技大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作为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在学术界的荣誉地位至高无上;而在高校扩招、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其含金量更是无可匹敌。正因为此,两院院士的增补过程以及现任院士的各种学术表现随之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在倍受诟病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中,也不乏一些院士的“身影”。从被同行发现“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对这样的学术造假实在感到义愤填膺”,到学生举报院士老师学术造假,某名校回应“经查未发现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凡此种种,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主管部门对此也应该是异常的悲愤交加吧。

  既然千挑万选的院士之中也存在着种种学术不端行为,那么除了质疑和谴责之外,总要有人对此负责。对此,国家科改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王志刚认为,“在原先的院士遴选制度下,地方、部门是推荐主体。这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各地方部门过度包装、组织行为”。看来,主要还是地方、部门作为推荐主体出了问题。那么,取消这两种提名途径,能否完全规避院士界的不正之风呢?由于报道中未点明将来院士候选人提名途径究竟缩减至哪两种,搜索目前公布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中,对院士候选人提名办法本就是表述为二种途径,即两院院士推荐和经学术机构推荐、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遴选。既然取消了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遴选,看来接下来的主要提名办法就只能是院士提名、全院院士投票终选了。

  然而,即便是院士提名、全院院士投票终选,真的就能把好院士头衔的“入口关”么?我看未必。退一万步讲,即使保证通过既往选拔办法产生的所有院士的学术水平都有保证,又如何让他们都能够从学术角度公正提名,更要确保院士对本学部外的提名人公正地投下学术一票,恐怕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道理很简单,能够申报院士的学者,研究的课题不是“高大上”,也是“高尖专”,如果跨了学科,不要说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恐怕也难弄通弄懂,在此情况下,如何投票?另一方面,由全院院士投票终选产生的院士,即使以后有啥瑕疵,提名的院士也可以推得一干净,因为是“大家选的”。

  看来,给专家更多的话语权、让学术说话,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把好事办实,还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这一点上,有必要建立院士提名失误的追究机制,给提名权加道“紧箍咒”,让专家更慎重地用好这个权利,选出让人信服的院士来。

  文/马佩军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