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道最早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后產生了各種流派,并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日本花道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各有千秋,但基本講求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
在6世紀,自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靈供花的風俗,它對日本花道的發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供花由三支花干以一種簡單、對稱的方式排列。
到了17世紀早期,池坊宗的佛教弟子創造了一種复雜的供花造型「立花」。「立花」即「站立的花」,這種細膩的藝術形式運用高超技術在高高的銅花瓶中充分展示:代表著「天」或是「真理」的主干通常先是非對稱的伸向左或右方,然后彎曲著回到中心對稱軸上;具有各自的象徵意義和裝飾功能的其他大量的枝干則從中心伸出。在江戶時代,日本國泰民安,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曾經僅僅限於佛教弟子、貴族和王族成員的日本花道藝術,逐漸地在日本武士階層、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婦女在內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此時「立花」越顯呆板和公式化,一種被稱為seika或shoka(「生花」)的更為簡單的造型出現了,并迅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在不對稱的三角形的基礎上,使用了三枝結構。尽管許多新的流派創造了形態各异的造型,但是,其中傳統的三枝干結構形式,逐漸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天」、「地」、「人」。這種結構上的變化漸漸成為所有花道教學中的基礎,甚至在眾多的現代花道流派中也是這樣。
明治時代初期,日本面向西方敞開了國門。在花道藝術方面,由小原流的創立者小原雲心創造的花道造型「盛花」(字面意思是堆積花)給這門藝術帶來了徹底的革命。小原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支撐物,因而可以在「水盤」(一種闊而淺的花器)的更為廣大的範圍內排列剪枝。這種方法使得與傳統造型不相容的其他新的材料得以使用,同樣也促成了景觀造型的出現。此段時期,另一位采用了「盛花」造型的重要的改革者是阿立曙,他將他的造型描述為僅僅具有「裝飾性」。
伴隨著許多現代化流派的出現,花道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草月流的創立者勒使河原蒼風,提倡花道作為一門現代藝術應該鼓勵自由、創新的表達方式。戰后期間,許多先鋒派作品(前衛生花)吸收了抽象雕刻和超現實主義方法,擴大了作品的規模和使用材料的範圍,大大加強了花道的表現力。在日本,花道藝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和節日中,人們則采用某些特殊的材料表達美好的願望。在新年,代表永恆的長青松,通常和竹子搭配使用,表達青春常駐的美好祝願;杏花則送與受尊敬的老人;三月三日,為日本傳統的偶人節,也被稱女孩節,人們常把桃花和傳統的木偶搭配在一起展示,表示內心的祝願;在兒童節(五月五日)的花道造型中,多用蝴蝶花代表男性力量;七月七日,星星節的造型「棚機」是用竹子作為裝飾的一部分;九月,人們集會賞月時,用南美洲草來做花道造型,代表蕭瑟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