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氤氳 妙器間
茶器大師論人茶器
剛剛閉幕的深圳茶博會專門設立首屆國際茶器美學論壇,邀請到一批業界重量級的國際茶器大師展示作品、開席烹茶、設壇布道,論述人、茶、器的關系與未來發展趨勢,堪稱茶界盛事。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參加是次茶器論壇的嘉賓有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珠光青瓷傳承人洪樹德教授,景德鎮九段燒掌門人段鎮民,韓國青峰窯第三代傳人張基德,日本傳統工藝士協會南部鐵器會會長田山和康以及新加坡茶藝聯誼會會長李自強。
論壇的召集人、深圳茶博會主辦方華巨臣老總楊文標說,為促進國際茶器工藝與創作美學的交流,我們籌備了本次茶器論壇。邀請到洪樹德先生等大師探討茶器創作的發展趨勢,涉及到營銷策略、傳承教育、跨國合作等議題,希冀給茶器創作領域帶來新的視野,推動茶文化的傳播。
人為了喝茶,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茶具,茶具從最初的功能性到逐步具備美學文化,這其中的傳播與呈現,表現了怎樣的人、茶、器的關系?這是論壇嘉賓重點探討的議題。
人茶器間 要有愛有和
新加坡茶藝聯誼會會長李自強說,泡茶需要茶具,也需要人來泡茶,人、茶、器三者的關系非常密切,三者之間應該有「愛」、有「和」。
所謂愛,你必須愛茶,想著如何把茶冲好。很多人在用茶具時,不曉得茶具的使用方法,也不了解茶具的設計、制作者要表現什麼?所以他拿起茶具的時候就別別扭扭,他和茶具不調和。這個問題又可能是制茶具的人,對茶,泡茶的技巧、流程不了解,所以兩邊都會出現不調和的情况。
李自強說,在20多年的教學中,常常碰到這種情况:一把壺設計得很漂亮,價錢也賣得很高,但是壺不好用,有時是過重了,或柄太高,或太遠,重心不穩等等,尤其小壺不容易設計好,茶人泡茶的時候,身體的肢體語言就不對了。「所以我說,泡茶其實就是一個『愛』字跟一個『和』字。」
韓國青峰窯第三代傳人張基德是第一次到中國。他說,茶是神仙給人類最好的飲料,茶文化在精神、人際交流、習俗流傳、享受等多個方面發展。茶強調茶、人如一的修行法,茶是祭祀手段、茶是藝術享受,多方發展的茶文化使茶具的需求激增,能充分滿足茶文化,又有獨創性的茶具是好多韓國人夢想的產品。
要有一顆善待的心
田山和康是日本傳統工藝士協會南部鐵器會會長,他認為,人們喝茶,是為了尋求身心的放松以及自身的修養。他簡單回顧了日本茶器的發展流變,茶來源於中國,16世紀日本出現茶道。姜武時代的上流社會在招待貴賓和朋友時,經常用到茶,用最好的茶,促進了茶的發展,也促進了茶器的發展,日本的茶道和花道基本漸漸成形。日本南部的鐵壺,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他說,只有一顆善待的心,才能將人、茶、器三者很好結合起來。
段鎮民來自江西景德鎮,作為景德鎮現代官窯九段燒掌門人,他認同茶具制造者與使用者脫節的情况在中國也存在。
今天中國有茶藝、韓國有茶禮、日本有茶道,在整個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茶具是不可替代的道具。同時社會在進步、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家具、空間都在變化,茶具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是茶具制造商、茶文化傳播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茶是修煉人生的載體
這一議題的最后發言人洪樹德教授說,茶器跟茶的契合關系,我非常贊同,做陶瓷的人,不能不懂得如何使用瓷器,「我做了五十多年的陶瓷,一直在研究這一問題」。
洪樹德教授除了在陶瓷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在業界的另一項巨大聲譽在於他復原了失傳已久的福建廈門同安汀溪窯珠光青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珠光青瓷燒制技藝的傳承人。他提到,曾在日本東京博物館看到中國的瓷器,日本民眾對這些茶器非常敬重,參觀時他們從上面、從側面反反覆覆看。在倫敦牛津博物館、巴黎羅浮宮都見過珠光青瓷,感到絲綢之路把它帶到東南亞、直至歐洲,「我很有興趣把它推廣開來。」
做這個珠光青瓷的時候,洪教授更獲得許多體會與感悟,瓷器怎麼泡茶,怎麼拿不燙手,都是要解決的問題。日本是一個對珠光青瓷非常推崇的國度,日本茶人把皇宮里招待貴賓的儀式活動平民化,引到民間,引入自然環境中,引導大家體悟,關在屋子里品不出茶的真味,跟大自然融合才能孕育出智慧,從這一點看,茶是修煉人生很重要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