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1

走上神壇的葫蘆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影視作品中的道教神仙,身上時常挂著一隻葫蘆,如壽星公攜帶的是葫蘆,鐵枴李帶的是葫蘆,太上老君裝藥的也是葫蘆。

  道教的神仙為何獨鍾葫蘆呢?答案可見於《后漢書費長房傳》的一段記載: 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縣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更來。」長房旦日覆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

  費長房是著名的道教人物。他與葫蘆的這段神奇關系,可能是葫蘆與道教拉上關系的最早記載。再后來,葛洪著《神仙傳》寫費長房事,乾脆直接把賣藥的老翁改成「壺公」,進一步突出了葫蘆的作用,將葫蘆與道教更緊密地拴到一起,葫蘆成為了道教物象和標誌,也成為中國人「神」望的象徵。

  葫蘆甚至也是信道、崇道的文人隱士們的精神寄託之所。例如,明末浙江秀水的文人王應芳,因不滿於現實,便弃官歸里,以種梅匏自娛。另一位著名文人巢盛明,也是個明末遺民,對滿清的統治不滿,便回到家里蓋了幾間草房,以種桔治匏聊度晚年了。他們都是以弄葫蘆來顯示自己不與人同流合污的清高孤芳之志。其中雖然也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安貧樂道的意思,但更主要的還是道家的出世之想,欲在「壺天」里尋覓一種理想的或者說是虛無的境界,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

  葫蘆,原本不起眼的草物,由於依附於中國道教文化,漸漸走上了人類神壇,不僅被道教視為法器,更成了中國民俗文化精神境界物象。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