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1

「致仕詩」中倡「無為」

2014-07-28
来源:香港商报

   古代官員稱退休為「致仕」,意即辭職歸家,或叫告老還鄉,那意味著人生歷程中的一個轉折,所以不乏有人以詩明志,由此形成了文壇中別具一格的「致仕詩」。

  北宋年間蘇州太守孫冕的《書蘇州廳壁》就很有代表性,詩云:「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镕身。」其實,這位孫太守當時未足七十古稀,但自覺體力不支,難以勝任,便向朝廷申請提前告老還鄉,灑脫之中又有著一種對老之將至的遺憾。

  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作過一首《刑部尚書致仕》,表達了對躬耕田園的嚮往,他寫道:「十五年來洛下居,道緣俗累兩何如。迷路心回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懸車。全家遁世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唯是名銜人不會,毗耶長者白尚書。」還有南宋的陸游曾作《致仕后歲事有望欣然賦詩》,同樣表達了回歸田園鄉野的悠然生活,他寫道:「聖時恩厚賜餘生,日與鄉閭樂太平。已弃胡床無長物,尚攜拄杖有同行。新裁烏帽人爭看,小摘青蔬手自烹。買得水車無用處,絕知造物相歸耕。」

  另一些有名的致仕詩,則體現了作者淡泊名利和力求自保的人生智慧。如南朝梁代的陶弘景是著名的道人,36歲時便辭職隱居於曲山。其舊友梁武帝蕭衍即位后,邀其出山復職。陶作了一幅畫,畫中有兩牛,一牛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牛卻被人套著金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題詩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镕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镕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詩畫表明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梁武帝看后也只好作罷。

  明朝的開國功臣、政治家和文學家劉伯溫剛滿60歲時,也主動要求回鄉養老,并作一首致仕詩表明心跡:「買條黃牛學種田,結間草屋傍林泉。因思若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卻文章不值錢。」正是這種激流勇退、不爭名利的做法,才使得他能在朱元璋誅殺功臣的腥風血雨中求得自保。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