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解泛政治化枷鎖 才能脫零售旅遊困境

2014-08-06
来源:香港商报 李明生
  今年以來,本港零售銷貨顯著回落,其中4月更跌近一成,零售業憂慮或已步入「寒冬期」﹔然而,削減自由行之說卻甚囂塵上,倘若成真肯定令問題雪上加霜。業界昨發表評估報告,指過去十年受惠自由行政策,今日的零售業不但提供近35萬就業職位,更拉動業界薪金大增逾70%﹔倘若削減自由行兩成,除零售業首當其衝,批發、廣告、物流等各行業都會受累,不單會令GDP損失逾400億元,屆時失業人數更恐新增逾萬人。故此,報告建議政府應從增加供應入手,尤其是增拓旅遊基建,從而分流旅客。
 
  必先釐清,2003年SARS後開放的個人遊政策,為本港迎來了全國近50城市的高消費過夜客,對本港經濟和就業貢獻有目共睹,這亦是世界各地旅遊業均欲爭取的高端客源﹔至於2009年生效的「一簽多行」,這批深圳旅客來港目的則以日常生活消費為主,且多數不過夜。基於兩者特點大異,實不宜混為一談,針對政策亦應有所不同。
 
  最近本港零售數字下跌,奢侈品銷情更是一落千丈,主因就是高消費急劇減少。中央嚴厲反貪,加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以至旅客轉往其他地區等,均導致本港零售市道大不如前,甚而出現鬧市空舖大增的蕭條景象。拓展高增值產業,包括高增值旅遊,乃是本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出路﹔所以,面對這群高消費旅客的持續流失,有關方面實有必要盡快亡羊補牢,而非反過來提出削減自由行。事實上,由西九文化區,到郵輪碼頭,以及兩個主題公園的不斷擴建等,就有利加強本港高增值旅遊發展﹔另外,推進中的開發大嶼山、興建中部人工島等,同樣具有龐大旅遊潛力。凡此種種,當局誠宜加快增加供應及優化配套發展的步伐。
 
  然而,隨着「一簽多行」生效以來,本港若干民生項目陸續出現供不應求之窘,不但造成擾民問題,更是導致「仇內」情緒迅速滋長的一大主因﹔所以,不論是改為「一日一行」,抑或是蘇錦樑局長談及的「一簽52行」,相關政策的收緊似乎在所難免,也是無可厚非,惟對象顯然不應涉整個「個人遊」政策。當中,限制需求無異於斬腳趾避沙蟲,始終會損及經濟和就業﹔真正趨利避害的治本上策,乃是管理及引導需求,同時增加供應。「邊境購物城」的興建,就是最有效的分流措施,社會對此已有廣泛共識,當局應盡快提上日程﹔另從傳統旺區到全港各區,亦宜適當增加商舖供應,從而提供更加多元的消費選擇,並且降低經營的租金成本。運輸基建也是疏導人流的重要一環,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的建造不但要快馬加鞭,亦要加快港鐵發展步伐,包括貫通東鐵和西鐵的北環線,以及新增一條港島北線等。關於旅業發展及自由行政策,社會各界實已討論多時,並提出不少可行建議﹔可惜的是,受累現時泛政治化氣氛,終難走出「議而不決」怪圈。「割地賣港」之類的政治口號與操作,無疑大大窒礙了本港旅業的健康發展,亦無助平衡回應擾民問題。一日未能解開泛政治化枷鎖,零售旅遊困境一日難以解決,全港市民亦恐續成箇中犧牲者。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