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南昌民俗博物館無處安身

2014-08-18
来源:香港商报

  栖身賀龍指揮部舊址26年

  南昌民俗博物館無處安身

  面對已經摘掉牌匾的大門,南昌市民俗博物館的館長梅聯華深感憂心。建於1988年的「南昌民俗博物館」,曾開創了江西民俗文化研究的先河,26年來南昌民俗博物館一直栖身於南昌子固路賀龍指揮部舊址的二樓、三樓。作為江西省唯一的專業性民俗博物館,從南昌民俗風情到江西繡品工藝,贛文化特色的民俗文物在這里都可以欣賞到。眼下,為了該舊址的保護,有關部門要求博物館在今年12月以前搬出舊址,而搬至何處,目前未知。香港商報記者 葉田

  與南昌城有不解之緣

  梅聯華是西漢時期豫章郡南昌縣尉梅福的63世后裔,他覺得骨子里就帶著家族與南昌城的不解之緣。他從1997年起擔任博物館的第三任掌門人,18年以來,這個館址窄小的博物館從藏品稀少、經費緊缺,到現在館藏不斷充實,陳列不斷更新,并經常有一些與百姓互動的民俗活動。現在館內基本陳列有南昌古城風貌、南昌風土人情、南昌婚俗、南昌人生禮儀、南昌生育文化習俗展和南昌農業習俗展,不久前入選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賀龍指揮部舊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八一南昌起義的重要景點之一,南昌市民俗博物館設在舊址內不利於舊址的保護,也無法復原當年的場景。」梅聯華說,將民俗博物館設在舊址內,嚴重束縛了南昌民俗旅游事業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保護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及其下轄的4處八一起義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創辦的軍官教育團舊址;位於花園街2號的朱德舊居」,省市宣傳部門要求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在今年12月以前搬出賀龍指揮部舊址。

  「安家」何處尚未落實

  如今這個民俗博物館面臨搬遷,卻至今未找到下一個可以「安身」之處。梅聯華不斷通過微信、網路及各種途徑,向社會呼吁對博物館搬遷的關注,他不希望這麼寶貴的「南昌記憶」就此失去。在不久前南昌市組織的市人大代表視察全市重大重點工程項目的活動中,包括梅聯華在內的12名南昌市人大代表聯名建議,將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陳列移至滕王閣景區。梅聯華說,民俗博物館設在舊址內不利於舊址的保護,也讓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及功能發揮嚴重受束縛。滕王閣景區新擴建工程即將完工,如果將民俗博物館搬至滕王閣新擴地址,可與江南名樓滕王閣相得益彰,既讓民俗文化有更好的展示空間,也可豐富滕王閣及撫河沿岸的文化景觀,成為獨具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一道人文風景線。

  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它既是一個權威存在,又是一個不同於學校與書店的求知場所。它帶有更濃的休镕味道,既可以傳承文化,又可以勾起歷史記憶,還可以讓人們感受時代變遷和生活巨變。在城市化進程中,新建築逐漸取代舊建築,新的生活方式取代舊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新舊更替的必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化遺產完全做到獨善其身幾乎不可能,但如何使博物館這樣的文化載體「延年益壽」,的確應該得到重視。

  對真實文化遺產視而不見

  時代變遷,人們的求知意識卻并沒有淡出,并且以各種方式在尋鄉愁、訪記憶、追傳統。一方面是到處在矯情地建造仿古建築、打造所謂的「文化景觀」,另一方面卻又對擺在身邊的真實的文化遺產視而不見,讓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文化遺存步入「無處安身」的境地。而博物館一方面握著大量的珍貴資源,另一方面卻面臨著生存危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與隱痛。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旁,勝利路等繁華街道近在咫尺。這個小小的展覽館,每天的參觀者多的時候也能達上千人。它的搬遷困境也引發了市民的關注,南昌市民們的呼聲是,不管搬遷何處,真心希望越搬越好。

  記者問梅聯華,如果沒有找到可以搬遷的地方,這些館藏物品將怎麼處理?他說:「等天涼,進倉庫……」

[责任编辑:刘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