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大橋吸引珠三角商企落戶創新機遇
開發大嶼山振經濟打造港版浦東
【香港商報訊】記者鄺偉軒報道:香港社會舉步維艱、紛爭不斷之際,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表示,若要突破當下面臨的樽頸,就要利用大嶼山的地理優勢,將之打造成為連接珠三角的交通中心,成為香港的「新浦東」。此舉既可為香港經濟帶來新機遇,亦可透過這塊位處「天涯海角」的瑰寶,解決當前香港的社會矛盾。
方舟說,香港回歸接近20年,內地及香港的交流愈趨深化,兩地之間的矛盾亦隨之湧現,亟須尋找新出路解決,剛巧港珠澳大橋將於2016年落戶大嶼山,若將其與開發大嶼山互相結合,正好為香港的經濟提供新機遇:「當前不少珠三角企業有意遠赴香港設立辦事處,隨港珠澳大橋通車拉近粵港距離,政府此時可透過開發大嶼山,藉此吸引珠三角企業落戶該處,從而讓大嶼山擔當分流商業活動的角色。」
方舟:副都中心理想地
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的政經中心仍停留在西至上環、東至灣仔及銅鑼灣這狹長地帶,及至踏進21世紀的今天,中環是香港「軍、政、金」中心的格局,絲毫未有改變。隨香港與內地加大力度實現融合,狹長的香港島北岸,已沒有足夠的容量吸納外來的企業,更遑論發展金融以外的新產業。
方舟認為,當前中環寫字樓租金極之昂貴,加上該區已幾乎沒有新空間興建寫字樓,嚴重阻礙了香港各產業的發展,亟須規劃所謂的「副中心」分散香港的商業活動。他續說,大嶼山在地理位置上正好處於珠三角的中心地帶,位置極之優越,是副都中心的理想地點:「大西與珠三角西岸對望,東與香港島及九龍都會區連接,北與前海及南沙相隔,在地理條件上,大嶼山絕對有其優勢,成為珠三角的中心地帶。」
當前珠三角正在從「世界工廠」中蛻變成長,各自尋找新角色。當中前海有意成為「新金融中心」,與香港並駕齊驅;至於橫琴則朝娛樂及旅遊業方向發展,務求與澳門連成一體,共同吸引世界旅客注視。那麼,在這股「升級轉型」中,身處珠三角中心的大嶼山,又應如何自處?
大橋通車發揮「一程多站」角色
方舟表示,昔日大嶼山可算是香港的「天涯海角」,即使香港回歸前後建成赤齟角機場、完成玫瑰園計劃,亦只能夠擔當交通樞紐的角色,但隨□港珠澳大橋將於兩年後通車,配合大嶼山開發,今後的大嶼山不只擔當運輸的角色,透過引進新產業,大嶼山將發揮「一程多站」的角色,同時拉動珠海、前海及南沙的經濟發展,促進珠三角的地區經濟進一步向上。
開發新土地助解社會問題
他期望,在可見將來,大嶼山的角色,將從「過路經濟」轉型至發揮「橋頭經濟」的角色;並且透過新開發的土地,解決香港因「自由行」及「高樓價」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再進一步就是晉身成為香港的「新浦東」,與上海的浦東新區並駕齊驅。
所謂「新浦東」是指香港可借鑑浦東的發展歷程。在1990年代以前,浦東就如香港的大嶼山,在整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處於落後的位置。199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加快浦東的發展,並計劃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及後,重要的金融機構及企業,紛紛落戶上海,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便在浦東的陸家嘴落戶,而陸家嘴亦在過去10年,取代了浦西,一躍成為上海的經濟及金融中心。
做好規劃假以時日可騰飛
今天的大嶼山,與20年前的浦東相比,雖然身處不同時空,但兩者相似之處,就是均在「百廢待興」的狀態。須知道,羅馬並非一日可以建成,一個城市要成為世界的中心點,除了要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要靠地方領導人在政策上的支持及配合。大嶼山要成為「新浦東」,除了靠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政府還要做好規劃,突出大嶼山在香港的獨特地位,更要對當地「特事特辦」,把該處以「特區」看待,假以時日才能實現「騰飛」。
大嶼山計劃比玫瑰園更遠大
坊間評論把今天的開發大嶼山,與昔日港英政府的「玫瑰園計劃」相提並論,方舟卻認為,特區政府的「大嶼山計劃」比昔日的「玫瑰園計劃」更為遠大,強調這是香港開埠170年以來「最為重要的策略性變化」。
改變香港城市布局
方舟說,「玫瑰園計劃」旨在興建新機場,是從「穩定人心」的角度出發,計劃內的東湧及赤齟角地區,極其量是發揮交通功能;但今天的「開發大嶼山」計劃卻與昔日的「玫瑰園計劃」截然不同,它不僅解決香港的土地供應問題,而且是改變香港的城市布局,可以說,這是香港開埠170年以來,最重要的策略性變化。
事實上,「玫瑰園計劃」涵蓋的地區有限,只以東湧及赤齟角為中心,未有輻射至大嶼山其他地區;但今天的「大嶼山計劃」卻提出開發東部水域的交椅洲,務求把東大嶼打造成香港的「新中環」,再配合機場北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發展商業活動,10至20年後的大嶼山,將成為繼維多利亞港兩岸以外,香港另一商業及社會的核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