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投資的中國演繹 公益與盈利 平衡之路
社會價值投資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投資概念也稱為影響力投資或社會效應投資,是指從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視角,投資於社會創新型企業的產品、服務以及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這個新的投資概念似乎為各種社會矛盾正愈發激化的中國帶來嶄新的希望,并迅速風靡中國投資圈。
近日,包括友成基金會、北極光創投、草根天使會等30餘家企業、基金會、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在深圳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上宣布發起成立「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旨在為社會創新企業提供支持,并「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業內認為,「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的成立,意味著中國式的公益與盈利平衡之路開始啟動。
香港商報記者鄧明宇
湯敏:新常態下的雙贏之道
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常務副理事長湯敏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李克強總理也提出「我們叫發展的第二季」,這個「新常態」和「第二季」實際上是指社會發展將是新一屆政府也可能是未來好多屆政府將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而社會問題的解決在很長時間里都是依靠政府,政府包攬一切,但是僅有政府、僅有公益組織卻難以解決這麼巨大、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尋求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公益與市場結合。
這種新模式能夠擴大影響力,能夠動員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創新與創造力量。譬如印度就組織70個商業企業共同成立了一個社會投資、社會領域合作夥伴集團,來對社會問題進行投資、從而解決問題,有別於過去那種純慈善、純捐助的方式。另外,新加坡的第一個亞洲社會企業交易所,也有很多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創新的模式。這些都是中國未來可以大力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中國也有很多這種社會企業的雛形,譬如光遠基金投資的「貝因美」品牌,成為少數沒有卷入三聚氰氨風波的國產品牌,這種原來認為回報不高的投資反而得到極高的回報,也就是說中國的社會現在已經開始在鼓勵、獎勵這種有社會價值的投資。最近台灣的潲水油的問題,也可以看到社會如果都急功近利,都企圖短時間的回報,而不注意社會價值,最后即便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可能也是折戟沉沙,得不到預想的回報。反過來如果我們關注社會的價值,在投資過程中按照老百姓的需求,而且有社會價值、注意環保、注意貧困人口的影響等等,把社會價值考慮進去,在中國的社會、至少在未來的社會,很可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如何讓投資保持社會價值,對於中國投資界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新的方式。尽管中國的社會價值目前可能還遠遠落后其他國家,但是五年、十年以后,規模最大、最好的社會價值投資很可能會在中國出現。過去三十年,中國在市場經濟方面、商業方面已經創造了一個輝煌,未來的三十年應該在社會發展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新的輝煌。
盧德之:公益與投資互為需求
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表示,投資要麼利己要麼利他,公益不僅要利己也要利他,進入21世紀以來,未來許多側重價值導向的投資已經走上公益慈善結合的道路,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而言,這種與公益結合的投資不太可能成為投資主流,但一定是投資的重要方向與重要形式。與之相應的是,隨著全球資本不斷地走向共享,關注社會、關注人文的社會影響力投資必將成為推動共享進程的重要力量,并且成為不斷推動現代公益慈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盧德之認為,投資有兩種特質,一個方面是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利,如果不獲利,那這個投資就不成功、不成立。所以從整個投資過程和結果來看,應該說投資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經濟屬性,即所有的投資都具有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沒有哪一種投資,哪怕最壞的投資,它只具有某一種價值,所有的投資應該說是受到兩種力量的導向,一個是市場導向,這樣會導致它的經濟結果。另外一種是價值導向,它導致社會環保的結果。
總而言之,這二者不能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這兩種價值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投資是一種理念,是一種行為,但還是一種價值追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投資跟現代公益就是一種互為需求的關系。現代公益特別需要投資的力量,另外一方面,投資的社會性決定了投資需要現代公益的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不管你是什麼主義,總的來說它要求投資走向為多數人服務這麼一個大的趨勢,這是越來越清晰了。如果投資只為少數人服務,那這個投資一定走不遠。投資表現了巨大的經濟性和私欲性,要讓它為更多的人服務和讓更多人共享,就必須用公益來引領,但發揮公益的作用不等於公益可以指揮投資、代替投資,他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價值的引領、一種理念的引領。
對於社會影響力投資,盧德之認為就是講「三重底線投資」,追求一定經濟回報的同時,在社會環境影響力方面要有量化的指標。社會影響力投資和一般的投資相比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從導向和投資周期的長短,投資的偏好以及對利潤的追求,這都是不一樣的。影響力投資總的來說是一個底線投資,是充分考慮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投資,而且這些效益都可以通過量化來表達。社會影響力投資具有明顯的價值追求,那就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共享,共享就是目標,社會影響力更多地要讓投資走向共享。
深圳已樹投資公益標杆
盧德之表示,公益和投資在深圳結合是最有條件的,深圳在投資方面是先行先試的楷模,在公益方面又走在全國的前列,在二者的結合方面更有條件探索一條新的路子,為全國人民乃至全球人民引路。
當然要在公益信託方面突破需要《慈善法》的突破,還有一系列的規則需要去探索,要在深圳這個地方,首先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做一部分試點,要全部性的突破則必須要得到國家法律的支持。
另外在社會影響力方面深圳有幾點完全可以先行先試,譬如理念的創新、政策的支持、平台的建設,特別是交易平台的建設等等。或許可以在深圳設立相應的社會投資交易所,再加上人才的培訓。大力培養既懂公益又懂投資的兩翼人才,而且要在世界進行培訓。
綜合開發研究院李津逵博士表示,多年以來都說「深圳速度」和「深圳品質」,「深圳速度」是說深圳的馬跑得快,「深圳品質」是說深圳的車好,馬快車好到哪里去呢?是去齊國還是楚國呢?現在更重要的是「深圳方向」,深圳的方向就是把公益和投資,把市場經濟和共享價值結合起來。在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第二個三十年的時候,深圳不是在炫耀它的GDP、它的人均GDP、它的財政、它的產業結構,而是展現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共享,社會資本、人性的城市魅力。
南茜-貝瑞:商企模式構建新價值
前世界婦女銀行行長、企業扶貧機構的創始人南茜貝瑞表示,過去四十年她一直都在尋求商業企業的模式來解決慈善問題和貧困問題,并且跟超過150家大型銀行和非金融企業一起合作,想通過企業運作的方式進行扶貧。
她認為,中國要發展社會價值投資,首先應該完善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在過去的這些年當中,社會企業的定義內涵實際已經擴展得很寬泛。嚴格來說,一個合格的社會企業,必須在商業模式上是充滿活力與可持續性的。
其次,一個完善的社會企業不僅僅能夠在慈善上面可以盡到責任,在利潤上面可以自給自足,同時能夠在規模上不斷擴張。中國社會企業中,阿里巴巴、新東方、宜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三,要注重社會價值的投資策略。不要先想著搭管道,在中國一定要首先考慮有這種能力去動員社會投資基金。在這個活動過程當中,我們強調的是企業和資源,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帶來新一代的社會企業家,同時需要資本家、實干家共同打造起一個生態系統。
最后一定要想清楚社會價值投資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創新和社會年輕人的覺醒嗎?如果這是我們的目標的話,那麼這個商業計劃、社會企業家獲得種子基金,來為創業基金提供這樣的資助就很有道理了,如果中國政府核心的目標,是創造性和創新性的話,就應該這麼做。
她認為四年前哈佛大學對中國400多所的高中生提供支持,讓他們在高中的時候就用這樣的資金做一點點小創業投資的嘗試非常有意義。社會價值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給予一個渠道讓年輕人能夠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尽管這種年輕的創業者可能只有5%能夠真正成為未來的馬雲或者俞敏洪。
那麼,私營企業到底能不能夠解決世界的貧困、環境以及其他問題呢?她認為私營企業可以改造世界,也相信友成基金在這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
劉夢琳:要走分享經濟之路
新加坡國會議員、新加坡社會創新園的創始人劉夢琳女士表示,簡單地去反抗政府與銀行對立是沒有出路的,要走一條分享經濟的道路,通過分享建立互信,建立社會資本,達成一個更人性化、更可持續的未來。
金融危機確實給全社會帶來了很多影響,社會好像是有一個單的底線,很簡單就是錢。在危機發生之前大家看的一切都是從這個底線來的或者是通過這一條底線來衡量的,比如說這個人你怎麼評價,在危機之前我們都說對這個人評價就看他銀行有多少存款,工資多少,收入多少。
那一個公司怎麼評價呢?在危機之前就說他的盈利、市值。怎麼衡量一個國家呢?很簡單,往往是這個國家GDP、人均GDP以及國家的儲備有多少。所以在危機之前大家給自己都設了一條單一的底線來衡量一切,都以錢來衡量,從金融的角度來衡量,過去200年都是用這種方法來衡量一切的。
然后大家發現愈多的人越來越富有,當然也有很多人好像確實沒有辦法能夠獲得他所需要的一切。用這個單一底線的時候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朝著這個衡量標準來行事的,而且大家的領導都是從上而下的,但是在金融危機當中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首先有「占領華爾街」的活動,因為這個運動是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窮人非常不滿,所以華爾街以外很多的全世界的街道被占據了。在占領華爾街的運動中,突然有人意識到這不光是華爾街不光是金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很多人走在了一起,他們發現對抗政府、對抗大企業、對抗銀行其實無濟於事,突然人們從憤怒慢慢轉向說我們也許要思考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一套什麼樣的價值系統,怎麼樣能夠建立起符合社會價值需求的系統。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思考價值體系,非常根本的人類價值的一個框架。
在這個過程當中又出現了一群新的領導者、新的經濟體、新的機會以及新興的價值觀。其中一個就是社會企業的崛起,社會企業家十年前講的都是什麼叫社會企業,今天他們講的是怎麼樣能夠努力打造一個生態系統,怎麼樣努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更多的樂趣,不光是慈善的樂趣,確實從社會企業的投資中能夠確保有經濟回報與社會進步,兩者兼得。
更有趣的是,另一個趨勢,出現了一種新類型的社會企業,她覺得這個是將來會改變整個慈善事業的新型社會企業,那就是合作型的消費,也就是說一種分享經濟。這種合作型的消費或者是分享經濟尤其是對於那些,不管在哪里的人,去分享所擁有的東西,這樣的一種經濟形態,不僅僅是關於擁有什麼東西,而更多是關於不需要的這些東西願意跟別人進行分享。有了這樣的一種分享和互信的建立,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資本,有了信任這種社會資本,有了這種分享的社會資本,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性會得以彰顯。
希望未來大家能夠去關注這種分享型的經濟,因為當人們開始去改變這種觀念,當人們投入自己的真心真意做這個社會企業、社會價值投資,相信一定能夠創造一個更加人性化的、更加持續性的、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