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內地食鹽碘過量 進口鹽“進口”

2014-10-28
来源:環球時報

  優質進口鹽需求的與日俱增正助推內地鹽業逐漸開放,外企也希望能在中國的餐桌上找到商機。

  “我并未意識到鹽的重要性,直到兩年前開始患甲狀腺疾病”,內地公務員丁康偉(音)說。丁的病情源自碘攝入量過多。由于以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碘攝入量不足,內地從1996年開始使用加碘鹽。

  盡管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食鹽生產國,但國家鹽業公司一名高管承認,海外進口食鹽的質量確實更加出色。如今,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正像丁這樣轉而食用高檔鹽。

  由于認為鹽業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北京一直將該產業掌控在政府手中,禁止外國生產商直接經銷食鹽,但允許其與國企經營合資企業。內地食用鹽的經銷由中國鹽業總公司和其他受政府支持的企業專營。中鹽上海總經理王學仕表示,上海市每月共消耗數十噸進口鹽。王說,對更健康鹽的需求上升已促使其公司與美國某主要鹽商合作,進口并銷售包括軟水鹽在內的一系列產品,“這是全球鹽行業發展的里程碑,也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中國內地每年消耗450萬噸食用鹽,進口鹽占比微不足道。

  在王看來,政府對鹽業的控制是食鹽質量較差和未能形成名牌鹽企的原因。為所有鹽設定最高價,價格控制使國內鹽企無法向市場出售更貴、更優質的食鹽。

  上月底,中國已向放開鹽業市場邁出一小步,允許外國投資者在上海自貿區從事批發業務。美國某鹽企首席執行官赫曼說:“我們認為是時候將種類繁多的優質產品引入中國了。”

  【相關新聞】

  爭議丨食鹽加碘拉鋸戰:爭議不止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在全球知名營養類期刊《Nutrition》發表的一篇評估報告,再度引發輿論對食鹽加碘問題的關注。該報告采用總膳食研究方法開展了中國居民,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的膳食碘攝入量的研究。研究結果最終表明:中國必須堅持食鹽加碘政策。

  評估報告早在2010年就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啟動。報告執筆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原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永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有關學者和公眾對我國全民食鹽加碘策略的科學性和部分沿海地區居民碘攝入可能“過量”及其潛在的健康損害關注度,日益高漲。

  尤其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我國兒童尿碘中位數(Urinary Iodine Excretion,UIE)的監測結果,將中國描述為“超過適宜量”。此后,有關停止食鹽加碘、碘營養過量的呼聲不絕于耳。

  為回應諸多質疑,報告即時啟動,對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及潛在風險進行了評估。報告中文版于2010年當年發布,此番發布英文版,實則是在國際范圍內,對中國繼續執行全民食鹽加碘政策的必要性,展現了進一步的論證結果。

  科學界的這番結論,能否真正打消輿論對碘鹽的質疑,尚未知曉。碘鹽不僅作為科學問題而存在,更是一項關乎公共健康的公共政策。在社會心理復雜嬗變的情形下,這項政策的接受程度和修訂方向,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質疑丨中國人食鹽含碘超標嗎?

  根據征求意見稿,我國食鹽碘含量將由20-60毫克/千克,調整為20-30毫克/千克。“這是一次很正常的微調,這樣的調整并不意味著我國人群補碘過量。”陳祖培說。

  此前有報道提出,食鹽補碘可能導致我國沿海地區人群碘營養過量。衛生部專門就此發布了《中國食鹽加碘和居民碘營養狀況的風險評估》,報告表明:從人群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攝入量兩方面評價,我國除高水碘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居民的碘營養狀況處于適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區也不例外;食鹽加碘并未造成我國居民的碘攝入過量;我國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風險大于碘過量的健康風險。 中國食鹽中碘含量有下調余地,但不宜大幅度下調,而是小幅度下調。”陳祖培說,5個省尿碘水平只是略微偏高,均沒有超過350微克/升,對人體健康并無影響,精細的微調是為了更多地區人群的碘營養接近理想的適宜水平,而大幅度調整則可能給碘缺乏病留下隱患。

  歷史丨食鹽專營制度超過兩千年

  歷史上,實行食鹽專營是為了稅收,食鹽在歷史上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現在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帶來的專業分工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鹽帶來的稅收在政府稅收里面的比例已經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實行食鹽專營,政府對此的解釋為平衡鹽價和保證加碘質量。

  目前,中國在食鹽批發領域形成了從中國鹽業總公司到各省級鹽業公司的壟斷體制。壟斷銷售企業的利潤十分豐厚。

  鹽生產企業一般以500元/噸的價格賣給食鹽公司,而最終到達消費者的價格一般是3000-4000元/噸。通過食鹽專營,從車間到市場終端,價格提高了近十倍,暴利程度可見一斑。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