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十一五期间填海5千平方公里 1年造1个香港

2014-10-30
来源:重庆青年报

  權威部門發布數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沿海省市已完成和計劃實施的圍填海面積達5000平方公裏,平均每年1000平方公裏,這相當於每年新造了一個“香港”。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院士蘇紀蘭等專家表示,因填海造地、炸島等人為活動已導致我國海岸海域806個小

  島消失,海岸線縮短近2000公裏。地方產業發展沖動,30倍的賣地收益,助推了填海造地的瘋狂。

  長興島填海成空港

  北方名城大連,正在布局著多處填海造地工程,長興島就是其中之一。

  自2006年起填海造地,長興島累計造地超過33.91平方公裏。2010年4月,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6年9月,長興島在投入8000多萬元填海擴地300多萬平方米之後,世界第四大船企韓國STX集團入駐長興島。6年後,長興島再次劈山填海,造地720萬餘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5.5億餘元,引進中石油煉化項目。

  長興島各項經濟指標在2010年前後出現高峰。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4月末,長興島GDP實現13.5億元,同比增長196%;固定資產投資45.8億元,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億元,增長197%。

  長興島原有戶籍人口約5萬人,STX大連帶來了2萬多名工人以及從事配套工作的外協單位工人約1.5萬人,伴隨這些工人上島的還有近3萬名家屬。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全球造船業進入“冬天”,STX大連也未能幸免。2013年春節過後,工廠就開始斷斷續續地放假。該公司已經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如今,長興島上的工廠、居民樓等大量空置,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到規劃的40萬人,以前島上有約9萬人,現只有2萬左右。相關的多項配套工程都處於癱瘓狀態,特別是房地產項目,長興島變成了一座“空城”。

  長興島,只是瘋狂填海造田的縮影,然而成功者寥寥。

  可供比較的案例是香港填海造地項目。至1995年,香港填海造地總面積64平方公裏,使香港陸地面積達到1095平方公裏,填海造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8%。

  依托世界自由港的經濟實力,填海造地為香港財政創造了巨額的收入,僅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九龍與港島北填海720公頃,政府純收入約2041億港元,即每公頃2.8億港元。

  顯然,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並不都是香港。

  39個地級市瘋狂填海

  從渤海、黃海、東海到南海,在我國長達1.8萬公裏的海岸線上,11個沿海省份中,除基隆、高雄之外的39個地區級以上的沿海城市,均能找到當地填海造地記錄。

  全國填海造地以北方較為突出,其中,海岸線、濕地消失情況嚴重。

  今年9月,“讓候鳥飛”公益基金發布調查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間,渤海人工填海造地面積遠遠超過了2000平方公裏,且仍在增長中。據北林大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教授透露,自2005年以來,已有140萬公頃濕地消失,占中國濱海濕地總面積的22%。

  然而,損失環境的背景下,填海造田似乎並未帶來持續有效的經濟效益。

  經曆了大規模填海造地之後,如今,長興島、花園口、曹妃甸等地經營慘淡。花園口工業園區內的60家企業中,有2/3的企業處於停產停建狀態。

  規劃面積380平方公裏的曹妃甸工業區,自2003年啟動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填海造陸230平方公裏,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現在四大支柱產業如大港口因沒有可大量運輸的貨物成為空空蕩蕩的港口,大鋼鐵成為淘汰產業、產能過剩產業,大化工陷入與天津的近距離爭奪而面臨無法上馬工程的局面,大電力也是無法轉化發電餘熱,留下兩千平方公裏爛尾。

  重慶青年報記者按照我國傳統沿海經濟帶劃分方式,將海岸線上填海造地區域劃分為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的三大板塊,其主要功能可大致分為自貿區、航運及旅遊等。

  在環渤海區域,計劃5年內投資500億~600億元繼續填海造地40平方公裏,2013年末召開的濱海新區兩會上,官方報告稱,將“積極建設自由貿易實驗區”,並將其作為2014年濱海新區的兩項工作重點之一。

  此外,用於房地產、旅遊、海產品養殖等的圍填海規模引人注目。以大連為例,2010年,填海300多公頃而成的新CBD“東港區”,世茂、萬達、複星等一線開發商紛紛進駐。

  在長三角區域,上海臨港新城位於上海東南端—南彙蘆潮港,是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之一,距離上海市區50公裏,規劃面積311.6平方公裏,相當於1/3個香港,或者20個澳門面積,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填海造地項目,工程總投資1200億元以上,工程期限為2003年至2020年。

  在南方泛珠三角地區,填海造地工程主要功能涉及旅遊開發、工業,代表城市有三亞、珠海,填海造地具體用途涉及機場建設、能源石化等。

  濱海造地利潤超30倍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填海項目中,房地產漸漸成為填海造地項目的新寵。另外,在環渤海灣一帶,僅遼寧沿海,海參養殖戶就有5萬~10萬,數量龐大的海參養殖基地吞沒了自然海岸線,大連普灣新區便是一個例子。

  大連市普灣新區,位於大連市中部,成立於2010年4月,總面積3357.6平方公裏,總人口近100萬。核心區陸域面積1045.6平方公裏,海域面積210平方公裏,海岸線長132公裏;拓展區陸域面積2312平方公裏。

  2010年10月21日至11月15日,帶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月之內斥資70億元,連買26塊地;二級市場的價格節節攀高,每畝60萬元,高的甚至近百萬元。而失去海域的養殖戶養殖補償每畝不高於2萬元,由此帶來的差價達到30~50倍。

  普灣新區被認為是大連新的增長極。通過打“土地整理牌”,2010年,普蘭店市(普灣新區的前身)已實現土地出讓金收入19.1億元,是2009年的十多倍。政府征用—填海造地—高價出讓,這是普灣新區的發展邏輯。

  在土地仍舊是地方政府的“搖錢樹”大背景下,填海造地因成本較低而成為濱海城市創收的最佳選擇。

  同時,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沿海各地區都以拓展港口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但由於計劃過於超前,超過了航運和物資需求。

  於2012年10月奠基的大連太平灣港區,規劃總面積約340平方公裏,陸域240平方公裏,海域回填100平方公裏,開發建設總投資額達2000億元,但距離其不到100公裏范圍內,正在建設的港口就有4個。

  部分地方國土部門在填海造地問題上持支持態度。2011年年初,遼寧省國土資源會議指出,遼寧今年有180多個國家和省重大項目啟動,但只有4萬公頃土地。要轉變觀念,從爭取用地指標轉到開辟新渠道,填海造地便名列其中。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洪濱分析說,利益驅動是造成大規模填海失控的主要原因,填0.01平方公裏海的成本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但回報收益可以達到幾十倍到上百倍,巨大的利益驅動,致使企業、地方政府鋌而走險。

  尋找填海造地的平衡點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填海造地主要目的仍是發展農業。

  到上世紀末,沿海地區圍填海面積約有1.2萬平方公裏,超過灘塗面積的1/2,平均每年圍填海230至240平方公裏。

  根據中國海域使用管理公報數據,以2005年為界,我國填海造地年確權面積呈現增長態勢,2009年達到這一時期的最高峰,當年確權面積是178.88平方公裏。更大的填海項目正在推進。

  2014年9月初,大連國際[0.11% 資金 研報]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才力對外表示,長海機場將通過填海的方式建成世界最大的海上機場。9月15日,海南省傳出消息稱,計劃在三亞市填海建設28平方公裏大型空港,一期工程擬填海造地約0.5平方公裏。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經曆輪番向海要地建設之後,各地填海造地工程接連出現了爛尾、停工等現象。多名專家指出,填海造地並非解決發展的唯一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崔寶山提到,目前出現的房地產爛尾現象,與目前政府存在多頭管理的因素有關。企業若對區位要求不高、不需要海上輸入輸出的話,則可能通過搬遷避免填海。

  10年前,溫州中小型造紙廠轉移便是一例,內陸通過招商引資等將數家溫州造紙廠引進至內蒙古等黃河中上遊一帶。

  崔寶山認為,中國地大,不像日本、荷蘭那樣用地緊張,但對於濱海城市而言,向海發展有交通、成本、環境等區位方面的優勢,“地理上的區位條件,如交通、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等因素直接決定了濱海地區優於內陸”,從這個角度講是唯一的。

  但是,西部開發、區域均衡發展的國家戰略目前逐漸向中西部傾斜,西部地區在政策上的優惠,是不是可以轉移部分產業到內地,仍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話題。只是,“ 涉及跨區域轉移,地方利益就是核心問題了”。

  2012年10月,國家下發了關於生態紅線制度的若幹規定,要求各省市開始制定生態紅線。但各地在具體實施中,生態紅線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基本上是遠離潮間帶的遠海海域,基本上不包括潮間帶的泥質灘塗。

  9月30日,國土資源部召開辦公會研究沿海灘塗開發與保護,要求按中央要求,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切實加強陸海統籌,嚴控填海造地,堅守海洋生態紅線。國土資源部部長辦公會指出,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看,不合理的產業和空間布局所進行的圍填海及一些用海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