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讓期貨回歸本源

2014-11-03
来源:北京商報

  證監會一紙期貨新規,將這個以往國內資本市場的二線演員推到了最受矚目的地方。然而中國期貨市場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絕大多數的期貨交易都是純投機行為,與實體經濟脫鉤,因此期貨本來的價值發現、風險管理等功能無法真正發揮。

  證監會日前發布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對簡政放權、降低門檻、完善期貨公司業務范圍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符合當前行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調整,也就是說監管約束在放開,政策環境在改變。但中國期貨市場一直以來都存在一個固有的頑疾,就是相較于股市和債市,期貨市場機構參與程度低,絕大多數是散戶在交易,且多數都是以純投機為目的,加上期貨市場的杠桿交易和T+0制度,使得期貨市場的投機意味更加濃重。

  機構參與度低的體現,不僅是金融投資機構參與期貨市場程度不高,實體企業的套期保值也做得不多。很多與大宗商品業務有關的大型企業對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都持有一種防備心理,抱著一種“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態度,而在此前有新加坡中航油事件等因為期貨而曝出的風險事件,讓國有企業對利用套期保值更加“不感冒”。而民營企業因為本身體量較小,對于套期保值的概念就更加不明確。

  期貨市場本身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價格發現,而這也是當初內地建立期貨市場的一個初衷。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取消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放開大多數農產品價格, 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和現貨價格的不公開以及失真現象、農業生產的忽上忽下和糧食企業缺乏保值機制等問題引起了關注,因此期貨機制被引入。

  從1992年設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商所起,國內掀起了一波期貨炒作的高潮,幾年間50多家期貨交易所涌現,同時大量不規范的操作出現。1998年后,多數期貨交易所被關閉,僅保留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期貨交易所和鄭州期貨交易所。但無論是成立之初還是一直到現在,投機為主的交易依然占據了期貨市場的主流。

  所謂價格發現,很多時候國內的期貨市場一部分是做了一個跟隨者的角色,另一部分由于國家對部分商品價格仍然存在管控,因此期貨市場所謂的價格發現更難實現。

  期貨市場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其具有價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如果僅僅是提供一個投機的場所,那和賭場有何區別呢?因此監管層和期貨公司以及實體企業都需要將期貨市場本源的功能發揮出來,這才是國內期貨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