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古銀杏樹結出一串串胖大飽滿的果實
食材講究道地產地,比如川菜必用自貢的井鹽,魯菜非使章丘的大蔥,甚至能講究到具體某一片地或某一棵樹上的出產。孔府名餚詩禮銀杏就是這麼一道菜。
走進山東曲阜的孔廟,穿過東路的承聖門,會見到一座古樸的屋宇,這便是始建於宋代的「詩禮堂」。《論語》里記載著這麼個故事:一次,孔子看見兒子孔鯉匆匆而過,就問:「你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沒法與人交談呀!」孔子說。於是孔鯉趕緊回去學《詩》。又過了些日子,孔鯉又一次從父親面前走過,孔子問:「你學過《禮》了嗎?」孔鯉答:「沒有」。「不學《禮》沒辦法立身處世的。」聽了孔子的話,孔鯉趕忙退而學《禮》。「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禮堂」的名字就是這麼得來的。
「詩禮堂」前幽靜的院落里有兩棵宋代的古銀杏,左雄右雌,雖經歷千年風雨,卻至今枝繁葉茂,蓊蓊鬱鬱。每到金風送爽的秋季,滿樹金黃的小扇子下面依然能結出一串串胖大飽滿的果實。
那一年,乾隆第二次來到孔廟祭拜,衍聖公孔昭煥正在一邊吃飯一邊發愁,琢磨著給皇上做點什麼菜才能既彰顯孔府的特色又讓皇上覺得新鮮。這時,僕人端上一盤甜品,一粒粒通透得像琥珀似的果子酥軟香甜,香甘異常,衍聖公眼前一亮,問道:「這什麼菜呀?」
「這是用詩禮堂前那棵銀杏樹的果子做的蜜蠟銀杏。」僕人答道。
「這個好!這個好!素雅清甘,醒神明目。只是名字不好。不如改叫『詩禮銀杏』吧!」孔昭煥有了主意。
從古至今,孔府菜都算得上是中華飲餚文化的至高境界。在孔聖人眼里吃的問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和修身養性緊密聯繫在一起重大問題,以至於有「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的言論。自宋仁宗封孔子后裔獨享衍聖公封號時起,歷代統治者必要到曲阜「祭孔」,而衍聖公們為了接待皇帝也在飲食上下足了功夫,不僅要做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更要想方設法彰顯出其深厚的家學底蘊。比如孔府菜中用猴頭蘑為主料的「御筆猴頭」做得像古代皇帝批閱公文所用御筆;而用魚肉、蝦肉、雞肉配上海帶做出的「陽關三疊」,三層分為不同的顏色,寓意著《論語》里說的「君子有三戒」。而這「詩禮銀杏」的名字起得更是絕妙,既體現了詩禮相諧的境界,更蘊含了亙古不變的儒雅情趣。
乾隆品嚐后果然大贊,對世代不衰「詩禮傳家」的孔氏也越發心生敬意。若干年后,竟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孔昭煥的兒子第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為妻,這是后話。
從那時起,孔府的廚師們每年都會把詩禮堂前的銀杏果收藏起來。烹調的時候剝去果殼用水泡發開,小心地撕去薄薄的脂皮,撥去苦澀的果芯,再用開水焯去苦澀氣,控乾了下進炒得噴香的豬油和蜂蜜里慢慢煨透,加進冰糖水收汁,做出色如琥珀、酥韌香甜的是孔府名饌「詩禮銀杏」。
取一粒牙色的銀杏粒入口慢慢品味,嚐著冰糖和蜂蜜的甘馥,體會松軟酥韌的口感,感受著那獨特的千年清香,輕嚼細品間恍然回到了遙遠的古代,像一個遲到的學生匆匆穿過欞星門,靜立在詩禮堂前銀杏樹下古老的樹蔭里,聽到不遠處杏壇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
京城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