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外媒:滬港通將令中國股市發生永久性變化

2014-11-11
来源:騰訊財經

  美國著名財經網站MarketWatch近日刊文稱,從下周開始,中國股票市場將會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原因是屆時“滬港通”計劃將正式開通。文章指出,“滬港通”的開通對于中國的市場改革措施來說是重要的一環,并將有助于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允許中國的監管機構更好地控制資本流動風險。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當MarketWatch追蹤中國股市時,我們通常都會把焦點放在香港上市公司上,這是因為在中國市場以外,極少有投資者——主要只是擁有獲批配額的機構投資者——能購買在上海、深圳及其他內地交易所進行交易的股票,而相比之下全球范圍內的任何投資者都可隨意購買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

  但是,這種情況將在下周一發生重大變化,原因是屆時中國政府將正式啟動其將可改變游戲規則的“滬港通”計劃。這就意味著,全球各地的散戶投資者將首次可對中國內地股市進行投資。

  在某些備受矚目的例子中,有些公司的股票同時在上海A股市場和香港H股市場掛牌交易,這就給投資者帶來了套利機會,原因是一家公司的A股股價和H股股價極少會處在同一水平。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小加曾在最近向MarketWatch說道:“許多國際投資者都感到非常激動,因為這很可能是最后一個尚未開放的前線市場。在以往的歷史上,他們(全球投資者)很可能從來都沒有見到過如此規模的再平衡可能性。”

  對于身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的李小加來說,全球投資者的這種激動情緒無疑會令他極感興趣。但是,他并非唯一認為“滬港通”將給全球市場帶來巨大變化的人。

  舉例來說,高盛集團的分析師就曾在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面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上海A股市場是一個“大到令人無法忽視的”機會。

  報告指出:“基本上來說,(滬港通)計劃將會創造出按市值計算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僅次于紐約證券交易所。就現金交易而已,“滬港通”計劃所創造出的股票市場將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三,僅次于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

  高盛集團分析師指出,假設中國政府采取“完全自由化”的措施,也就是允許境外投資者自由購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那么“滬港通”就將最終“為投資界帶來855家擁有10億美元以上市值的新公司”。

  不過,至少就初步階段而言,“滬港通”計劃還是有限制的。根據規定,從香港進行的A股股票購買活動被限制在每日配額21億美元;類似的,上海的投資者也將受到每日配額17億美元的限制。

  許多市場參與者都認為,“滬港通”的開通對于中國的市場改革措施來說也是重要的一環。民生證券的董事總經理Ronald Wan說道:“這是一項國家政策,并并非只是簡單地跟一兩個城市的股市有關。這項計劃是政府改革中國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關鍵性步驟之一,也是中國更廣泛的結構經濟改革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類似的,李小加也指出,鑒于“滬港通”計劃的建立方式,這項計劃的開通將有助于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并將允許中國的監管機構更好地控制資本流動風險。他表示:“我們認為,在如何實現共同市場準入同時又不會強迫市場承擔當前結構過度變化的壓力的問題上,我們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當然,兩個市場的監管規則存在一些重大的差異,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即日交易的限制以及該交易所并不使用做市商這一事實等。

  在中國政府面向全球投資者全面開放所有內地市場的問題上,李小加表示,他認為“很不幸的,(進一步的改革)不會在近期內發生”,并預計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政府將謹慎地、按部就班地逐步實現全面的市場自由化。

  另一個問題則是,如果中國開放內地股市以供全球投資者進場,那么投資者是否會購買其股票呢?瑞士銀行的中國股票策略負責人Chen Li向MarketWatch說道,這項新計劃將吸引一批看多中國市場的強力支持者。他表示:“滬港通計劃將會擴大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選擇。”他還補充道,來自于海外的資金將在設定股票估值的問題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鑒于韓國和中國臺灣面向海外資本開放自身市場時發生的情況,國際投資者對于藍籌股的定價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Chen Li說道。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則是套利機會。高盛集團分析師指出,投資者可能會重點關注那些兩地上市的中國公司,原因是其A股股價低于H股股價。

  高盛集團還指出,從整體上來看,A股市場與H股市場相比對于經濟增長的敏感度更高。另外,與H股市場相比,A股市場傾向于擁有更好的深度(從市值和流動性方面來說)和廣度(如上市公司的總數量等)。

  至于藍籌股以外的股票選擇,高盛集團稱,投資者可能會被某些“稀缺的”板塊——僅存在于A股市場上——所吸引,這些股票對于中國政府的政策更具敏感性。分析師舉出了幾個例子,如電信和衛星通信、醫藥零售、采礦業和出版業等。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