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轉型陣痛 考驗地方改革定力

2014-11-14
来源:香港商报

  31省市前三季經濟目標遜預期

  轉型陣痛 考驗地方改革定力

  截至11月12日,已公布前三季經濟數據的31個省市GDP增速均未達標全年預期,顯示地方經濟增長實際水平離年度目標漸行漸遠。在前三季不盡如人意的經濟數據陰影之下,各地方政府正為四季度穩增長加緊冲刺。離年底僅餘不到兩個月時間,各省想要完成既定的年度增長目標,似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使命。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表示,可以預見各地經濟必將出現分化,一些地方政府完不成全年目標是大概率事件。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面臨的已不是經濟增長目標能不能完成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期更長遠的增長。這也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決心、定力和改革智慧的考驗。香港商報記者李穎

  各省穩增長冲刺四季度

  潮水過后,才看清誰在裸泳。前三季中國經濟增長7.4%,而漸次釋放的前三季地方經濟數據顯示,各省實際增長水平離年度目標越來越遠。截至11月12日,已公布前三季經濟數據的31個省市均未達至全年預期,其中相當一部分省市甚至還低於上半年的數據。尽管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各省便「明智」地紛紛下調了年度目標,但實際情况顯然比預想的更加嚴峻。目前至年底僅剩下不到兩個月時間,各省能否實現既定年度增長目標,無疑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據統計,31個省(區、市)前三季度的GDP增速排名與上半年相比變動不大,重慶、貴州、西藏仍列前三甲,黑龍江繼續墊底。從各地情况看,有8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高於上半年,其中東部沿海地區5個。從自身對比來看,北京、廣東、浙江、海南、河北、寧夏、黑龍江、內蒙古8個省份GDP增速逆勢回升,四川、湖北、江西3個省份持平。這在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顯得格外不易。

  地方政府壓力山大

  并不樂觀的經濟數據,令到各地方政府普遍感覺「壓力山大」。從10月開始,各省紛紛召開前三季度經濟分析會議,部署最后兩個月冲刺,力爭完成全年預期目標。會議普遍認為,目前經濟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工業、投資增速放緩,財政收入下行壓力增大。尽管如此,各地仍強調要確保實現全年目標。同時,更強調改革,以及通過全方位手段來確保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早前統計發現26個省市前三季GDP之和為445461.45億元,比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數據419908億元高出25553.45億元。專家分析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再次產生了數據注水冲動。10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江蘇省考察部分中小企業時表示,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他同時要求地方政府紮實做好四季度工作,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11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與經濟學家及企業家座談時表示,要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高端水平邁進。分析人士指出,第四季度各地GDP增速明顯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就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在不容樂觀,年內完成經濟增長目標存在現實的困難。

  地方經濟或現兩極分化

  從已經公布的31省市前三季經濟數據來看,中西部目前的發展模式同樣存在隱患。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前10中,中西部占到8個,然而增速無一快於上半年。據統計,重慶、貴州、西藏、天津、陝西、福建6個省(區、市)居民收入跑輸了當地的GDP,湖北省持平,黑龍江數據尚未公布,其餘23省全部跑贏。在張茉楠看來,地方政府經濟下滑出現分化是必然的事情。「目前來看,無論是中央的還是地方的很多經濟指標,可能未必能達到預設的目標。比如進出口方面年初預設8%的增長目標,現在看來很難完成,對地方政府來說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張茉楠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即便一些地方政府比較著急,但實際上經濟相對放緩的態勢不會因短期政策的提振,或者一些預調微調等結構性的政策而有大幅度的提升,這是中國各個地方政府需要適應的新常態。

  「有可能有一些地方政府,相對來講經濟增長品質較好,相對平穩,所以即便這些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速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但是相對來講問題不是很大。但是有一些地方政府未來面臨的問題就比較大了。因為速度下來了,但是品質又沒有跟上去,這個問題是非常大的。」在張茉楠看來,各地經濟出現分化是必然的,正如全球經濟也在分化一樣。為什麼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歐洲經濟開始衰退,新興經濟體開始放緩之時,美國經濟能夠一枝獨秀?就在於誰能在金融危機后率先進行產業轉換和動力轉換,誰就能在全球經濟中處於引領者位置。如果還是延續傳統的老路,靠擴張型或政策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那麼即便沒有出現短期的經濟下滑的態勢,長遠看來也不可持續。

  經濟放緩有兩種表現

  她指出,在整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過程中,一直都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以速度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品質和結構調整的優化,如果能經歷這幾年完成這樣一個大的調整,那麼中國經濟的潜在增長率可能由於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要素結構的變化而實現持久而健康的發展;但反過來,如果一些省份沒能完成這一轉換的話,那麼它可能未來很長時期將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因為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或者經濟轉換的動力機制找不到,又不能以財政刺激來投資基礎設施,就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她亦表示,對於地方政府經濟增速下滑的問題要一分為二地去看,有些地方政府即便速度沒有達到預定目標,但經濟的品質和結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優化,結構升級也有明顯的效果,這樣就是一種有品質的、好的增速下降;但有些地方政府增長速度是下去了,落差也很大,但品質還沒有上去,結構也沒有得到調整,這種情况下完不成增長目標,就是一種壞的增速下降。

  大浪淘沙 東西部漸行漸遠

  目前到年底僅剩下不到兩個月時間,冲刺全年增長目標,中西部地區顯得尤為迫切。最新數據顯示,中西部目前的發展模式同樣存在隱患。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前10中,中西部占到8個,然而增速無一快於上半年。從三季度統計數據來看,中西部地區多省都出現了工業增長、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壓力加大、財政增收、部分主要經濟指標難完成的「四個壓力加大」情况。與此同時,隨著出口回暖,東部的浙江、廣東前三季的GDP增速逐季回升。與全國相比,前三季度廣東經濟增速高出全國0.2個百分點。另據無錫市統計局10日在長三角經濟運行分析報告中披露,長三角地區前三季度GDP總量突破7.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的18%。增速均值8.9%,較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有6個城市超過5000億元,有7個城市增速超過兩位數。對比同期發布的全國經濟增長數據,地處東南沿海的省份不僅在發展速度上更快,在產業結構和發展品質方面也均有可圈可點之處。以深圳為例,年初深圳將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10%,前三季度達到9.5%,超出全國7.4%的經濟增速2.1個百分點。在分析人士看來,深圳經濟數據的靚麗,緣於近年來深圳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上的不懈努力。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深圳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6%,預計占GDP的比重將高於去年同期的36.3%。

  創新正成為這座城市加速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深圳經濟增長最為鮮明的特色。深圳綜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就表示,近年來深圳服務業的持續攀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轉型升級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時造成的經濟量減少。深圳生產型服務業,包括新型金融業態等發展速度較快,既是轉型發展的成果,又為實現速度與品質的平衡創造了空間。對此張茉楠評價說,「這也就能夠反映出,真正誰先改革,誰先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其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彈性就越強,這本身也是一次大浪淘沙、試金石的過程。」

  調結構決定中長遠勝負

  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中西部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是快於東部的增長速度。張茉楠分析說,這一方面來源於政策的傾斜,以及對於潜在增長的挖掘;另一方面來自於這些地方政府過度追求增長速度,也是基於一種趕超東部的心態和政策取向。但這種情况在近年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金融危機后,尽管東部地區增長速度下來了,但很多地方政府一直致力於經濟結構調整,致力於從要素驅動型的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型的增長。雖然在頭幾年金融危機惡化期間,這些省份和省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了,但近一年多時間以來,這些地方的經濟反而能夠實現平穩增長。張茉楠指出:「對於各個地方政府來說,面臨的已不是經濟增長目標能不能完成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求更長遠的增長。因為現時中國是以犧牲經濟增長,來換取中國經濟改革的紅利和效益的紅利。」

  平緩經濟下行風險

  在她看來,中國經濟的放緩,其實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比如說擠出水分,降低公共投資,不再以財政刺激或貨幣刺激來拖曳經濟的增長。在此情况下,關鍵要轉變的不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而是地方政府或者決策者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這樣一種心態,這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是最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不以GDP論英雄,不搞大規模刺激政策。在張茉楠看來,這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種表現。中國致力於治理能力現代化,肯定也要平息短期內頻繁地去應對經濟波動的方式,這只能使經濟周期短平化,它不但不會平抑經濟波動,反而會因為順周期在經濟下行時加大刺激,在出現泡沫時這種宏觀調控反而會加大經濟周期下行的波動的幅度,恰恰本身是助長風險的宏觀應對方式。張茉楠指出,在中央政府層面,現在看到的不僅僅是短期面臨的增長壓力,它更要考慮的是中國未來五年十年中長期發展階段。如果中央把精力用於短期的平覆經濟下行壓力的話,那麼極有可能透支未來的增長潜力。但如果能把眼光拉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期,它實際上是在平緩這個風險。

  地方投資冲動加重負債

  有心人士注意到,在11月3日的經濟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更加強調的是,注重用著眼長遠的辦法解決現實難題,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他強調,發展不僅要保持合理的速度,繼續做大,更要提高品質效益、著力做強,說到底就是要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高端水平邁進。他亦指出,根本的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張茉楠認為,種種跡象顯示,越到高層或全球層面,越在大的方向上形成共識,那就是現在中國進行的結構調整和改革舉措,意在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一些地方官員的意識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狀態之下,沒有適應新常態的思維、思路。他們的思維慣性很強,缺少能夠預判未來的決策思維。在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看來,新近爆出的今年前三季地方GDP之和再次超出全國,令到外界質疑地方經濟數據注水,顯示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雖然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大形勢下,各級政府在政績考核方面也做出一定改變,不少地方政府新增了諸如投資、城市化率和就業情况等考核指標,但這些新增指標很多還是和GDP有關。

  抑制地方政府不合理投資

  近日據接近財政部人士透露,未來數月財政部或連續出台七個文件,從不同階段、不同側面管理地方政府性債務、抑制債務「瘋長」。張茉楠表示,現時中央正逐步規範地方融資平台,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軟約束正轉向硬約束,這樣的話,無論從公共支出的角度,還是從政府債務的角度,原來大手筆投錢的時期是一去不返了。再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下滑較大,對於那些過往過度倚重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來說,現時財政收益比較艱難。在這種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比較大的話,實際上是入不敷出的。事實上現時一些地方政府面臨著多難的境地:一方面走老路,擴大政府支出,擴大財政和貨幣刺激,但另一方面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又上升,經濟增長壓力又不斷加大,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張茉楠表示:「所以只有那些能夠比較超前地做出預判,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地方政府,反而能更增強其抵抗風險和經濟下行的壓力。我認為,這并不是完全的壞事。這也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決心、定力和改革智慧的考驗。」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