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百年村前 書聲里的建築博物館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报

  在江蘇無錫北郊的惠山新城堰橋西高山麓,有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前村,占地面積只有50多畝,卻保留著百年鐘樓、百年積穀倉、胡氏蒙學堂等99處明清古建築遺存,因而被文博界譽為「鄉村建築露天博物館」。這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落也是中國現存的首個引入現代規劃理念設計的鄉村,孕育了近百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學者,并誕生了中國第一座鄉村圖書館、第一座鄉村公園、第一個陰雨操場、第一個哈佛大學數學博士以及中國物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等,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鄉村教育的搖籃」、「華夏科教文化第一村」。香港商報記者符志剛戎子吟宋璟

  胡氏桃李燦若群星

  村前村村民大都姓胡,其先祖為北宋著名理學家胡瑗。取名「村前」,隱含「樣樣在前」的激勵之意。撥開古村塵封的歷史記憶,村前村令人嘖嘖稱道的不僅僅是迄今尚存的眾多歷史建築遺蹟,更多的是被譽為「中國近代教育第一家」的村前胡氏舉家創辦胡氏公學,踐行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偉大追求。胡氏公學的創辦人是胡壹修、胡雨人兄弟倆。1902年正月,胡雨人考察日本回國后不久,與兄一起借胡氏義莊試辦天綬鄉公學,是為胡氏公學之始。在其父胡和梅的支持下,兄弟倆不僅共同創辦了「胡氏公立蒙學堂」,還在尤家旦設立師範傳習所,以培養師資。在胡氏父子的倡導下,周邊地區紛紛辦起了新學堂。胡氏公學堪為中國現代教育的雛形。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公立學堂大都設在城鎮,鄉村眾多學子無處就讀。胡雨人急民眾所急,奔走疾呼,舉全家之財力興建學堂,從辦學起就實施義務教育制度,堪稱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在教學方法上,胡雨人首創單級獨教的復式教育方法,是為中國分科教育第一人。胡雨人還捐出自家藏書在村前設立天上圖書館,圖書館藏書全盛時擁有書籍10萬餘冊,是為中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辦學中,胡雨人考慮到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問題,在胡氏公學內開設了蠶種場、小化工廠,培育蠶種,制造牙膏、汽水、肥皂等,開創中國近代職業教育之先河。為了冲破封建束縛,胡氏公學還把原來女童就讀的家塾擴充為公學女子部,是為無錫「女學之始」。如果說胡壹修、胡雨人兄弟倆創辦的胡氏公學開天辟地,創新了中國近代教育的模式,那麼晚一輩的「胡氏三杰」則堪稱中國近代追逐「強國夢」的先行者。胡氏三兄弟都是早期留美學生,時人稱「一門三博士」。天資聰慧過人的「胡氏三杰」留學期間,均成績優异,學成以后本來可以留在大洋彼岸施展才華,然而胸懷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夢想的他們,明知國內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有限,將難以再謀求個人學術成果,但仍毅然回國,甘為人梯,樂當「小工」,篳路藍縷,為中國現代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

  江南名村重現風采

  2008年底,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村前古村的秀美真容第一次被推到世人面前。尽管歷史上曾領冠華夏的天上圖書館已沒有了痕跡,但古樸斑駁的百年鐘樓仍巍然挺立,清脆的鐘聲似乎還在追憶昔日莘莘學子的瑯瑯書聲;百年蒙學堂和陰雨操場風采猶存;近百座明清古建築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但大都已如風燭殘年的老者。不過,游走在古村阡陌之間,仍隨處可見古碼頭、古井、青磚路、石條凳、石敢當、石臼、雕花門窗、磚雕門頭、騎馬牆等文物。2009年,經專家實地調查,村前村的近百處古建築和其它豐富的歷史遺存,大都具有良好的歷史保護價值,尤其是百年鐘樓、積穀倉、胡氏蒙學堂、胡雨人故居、陰雨操場、明代老宅等10多處文物點,具有申報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價值。2013年底,在胡雨人先生誕辰145周年之際,由胡杰個人出資近1000萬元修復的積穀倉、蒙學堂、陰雨操場、胡雨人墓等文物點正式建成開放。昔日的殘壁斷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古色古香的青磚木棟、粉牆黛瓦、回廊亭台、小園香徑。蒙學堂里,三尺講台,條凳木桌,擺放儼然;展示室里,胡氏三杰及后人編撰的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珍貴著作原件一應俱全,莫言、葉兆言等著名作家的書信手札原件琳瑯滿目;陰雨操場內,鏽跡斑斑的吊環還是100多年前的原物。胡雨人故居等其它文物點也正在規劃修復中。天上圖書館已恢復重建,惠山區成立了胡雨人思想研究會,一批專家學者開始對村前古村的深厚歷史內涵進行系統研究挖掘,并已初見成效。惠山經濟開發區正制定古村整體修復重建規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村前村這座古色古香的江南名村,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迷人獨特的風韻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