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三角”一體化挑戰:“斷頭路”何時通?

2014-11-2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一條公路修到與另一個地區的邊界往往就成了“斷頭路”。2012年初,湘、鄂、贛、皖四省間有18條省際“斷頭路”。

  四省正聯合打造的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目前卻面臨著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區域發展協調難度大、產業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困境,“斷頭路”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11月19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中遊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課題組在京發布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長江中遊城市群(下稱“中三角”)發展已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但亦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壁壘和制度性制約等因素。

 

  都想把自己的“塊頭”做大

  中三角是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為基礎而形成的特大城市群,是湘、鄂、贛、皖四省城鎮化水平最高、發展勢頭最好、發展潛力最大、聯系最緊密的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上述課題組調研發現,目前中三角一體化發展障礙重重。

  “每一個地方政府都不願意周圍其他地方把自己的經濟資源吸納過去,也不想外地企業到本地來參與競爭,各地通過政府采購、專項資金扶持等支持本地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阻撓了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長江中遊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說。

  面對“斷頭路”現狀,秦尊文說,跨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涉及成本和收益問題,在目前中三角行政區劃的分割條件下,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有相當大的難度,難以完全實現。

  秦尊文表示,中三角各省都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都有先把自己“塊頭”做大的強烈願望,相互間爭投資、爭項目、爭人才,導致長江中遊地區的產業結構趨同,低水平重複建設比較明顯。

  “湖北、湖南都產煙酒,對同類產品‘戒備森嚴’,而對來自上海、雲南等較遠省份的產品反倒不設防。”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成麗娜說。

  課題組調查發現,為了追求局部利益,各地產生傾銷式招商和由此引致的競相壓價、相互攀比的優惠政策。為吸引大型投資項目,有的地方政府變相出資代建廠房,供投資企業租賃;部分地區推出了“零地價”政策,對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定額度以上、投產後稅收達到一定額度的項目,地方政府以獎勵、補償等方式將土地出讓金返還給企業。

  此外,湘、鄂、贛、皖各省都大上汽車、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設備等產業,但區域間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和密切經濟聯系,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關聯帶動能力差。

  “四省在千億元支柱產業類別上,有近半重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傅智能說,在存量方面,石化、食品均為四省千億元產業。在承接轉移的產業和各地的比較優勢方面,中三角產業同構現象嚴重。在增量方面,承接的產業多為食品制造、電子信息、建材等,趨同性突出。

  部分地方熱衷“三高兩低”產業

  2012年2月,鄂湘贛三省政府在武漢召開會商會,決定聯手打造中三角。同年12月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江西九江主持召開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提議把安徽納入中三角。

  2013年2月,首屆中三角省會會商會在武漢舉行。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從多個層面深入開展協作,涉及交通、科技、商務、衛生等11個領域。

  2014年2月28日,四城再次聚首湖南,共同簽署並發布了“長沙宣言”,攜手沖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課題組分析,從內需市場看,中三角人口相對比較密集,內需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在國內市場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就中三角的地區內產業發展而言,產業無法實現充分的對接互動,是因為政策資源和市場資源沒有達到合理配置,進一步而言,是由於政策資源包圍市場資源,行政力抵制市場力。市場力量不足以消除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平衡,短期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這種不平衡。

  成麗娜認為,中三角市場一體化存在障礙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單一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制”,地方官員對一切有助於自己晉升的事情都保持積極態度,主要表現為充分地激勵、支持本地企業和發展本地經濟,推動本地經濟快速增長。

  為了追求GDP指標,一些地區熱衷於發展“三高兩低”產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水平、低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此外,一些惡性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區間形形色色的政策大戰,依靠政府的政策優惠,為管轄地最大限度地爭取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成麗娜說。

  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魏博通介紹,在鄱陽湖區域的產業結構中,大多數支柱產業具有高耗能的特點,如有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石油加工等,工業增加值占湖區工業增加值的近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4.4個百分點,且還有明顯上升的勢頭。

  需實現“七個一體化”

  中三角不同於珠三角,珠三角主要限於廣東省,行政區域障礙較小;也不同於長三角,長三角只有上海一個超大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互補性較強。

  秦尊文稱,中三角分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域,受行政區劃體制的束縛,區域協調的難度較大;同時,各省自己的城市群一體化尚處於“打基礎”階段,這就必然使小圈(群)合作遠遠強於大區域合作,實效性強的合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課題組提出,可以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投資、金融、財政、稅收、土地及人才政策等,打破行政區經濟限制。

  針對產業趨同問題,課題組建議鼓勵區域內產業轉移、資本聯合、技術合作、產權交易,支持企業跨區域、跨產業重組兼並,實現產業合作共贏。形成以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為中心的高技術產業帶和汽車走廊,以武漢、黃石、鄂州、九江為主體的冶金工業帶,以九江、武漢、宜昌、荊州、嶽陽為主體的化學工業帶,以武漢、合肥、長沙、南昌為中心的現代加工業走廊。

  針對“斷頭路”問題,秦尊文建議,通過建設“四縱四橫”交通網,搭建四個省會間的“兩小時經濟圈”,加大省際接壤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力度,打破區域交通分割。

  “加快中三角市場一體化建設,要厘清四省市場准入政策,取消地方保護,形成區域共同體,開放各自區域的內貿市場,這比‘走出去’更重要。”成麗娜說。

  成麗娜建議,中三角地區的長遠目標是實現金融市場、人才市場、商品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技術市場、排汙權市場和市場管理等七個一體化。

  課題組也提出,未來在中三角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綠色GDP”績效考核機制,將其作為主要的考核依據。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