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從網絡謠言看“德國制造”神話

2014-11-20
来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青島下水道存百年德國油紙包”“蘭州鐵橋百歲時收到來自德國的提醒信和維修配件郵包”。盡管有關故事不斷被網友辟謠,並有媒體刊文澄清,但有關蘭州黃河鐵橋和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近年來不斷“重現江湖”。這些故事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宣揚的主題一致:“德國制造”是獨一無二的神話。為什么“德國制造”總被神話?有調查稱,全球8成消費者認為,“德國制造”是高質量、信得過的產品。當然,國內網絡流傳這類謠言也有發泄對“中國制造”不滿的情緒。其實,“德國制造”並非一開始就代表質量上乘,而是通過實施強調質量和“量身定做”的戰略崛起的。現如今,雖然“德國制造”仍享譽世界,但在一些德國媒體看來,“中國制造”正在質量競賽中大步追趕。而且,在全球消費者更注重價格的時代,“德國制造”還面臨著“高價危機”。

  網絡謠言追捧“德國制造”

  “蘭州黃河中山鐵橋,1909年由德國泰來洋行建造,鋼材水泥均由德國進口,至今已110年仍在使用。該橋保固期80年,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後德國有關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2007年距鐵橋一百歲時,蘭州市政府收到來自該橋的德國設計師家族的一封信和郵包,稱該橋的設計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門維護保養,郵包裏是部分維修配件樣品。”

  “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複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范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裏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看還鋥光瓦亮呢。”

  上述兩則故事在國內網絡上流傳已久,版本也有很多,但都是謠言。《環球時報》記者在穀歌德國版上進行搜索,發現德國有關泰來洋行(Telge & Schroeter)的記載幾乎都與蘭州鐵橋有關,而這些信息也大多援引自中國媒體的報道。3年前,蘭州一家媒體也曾做過專題報道:在德國尋找“黃河鐵橋”。記者曆經周折了解到大橋承包商泰來洋行早在1946年就注銷了。

  至於青島下水道,德國相關曆史資料記載,德國占領青島期間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只有80公裏左右。青島地方政府曾表示,“德國造”排水系統已不到3公裏,僅占市區排水系統總長的1/1000。“油紙包”的說法更是子虛烏有。

  網絡傳言神話“德國制造”自然是有原因的。據德國《商報》報道,無論在歐洲、北美,還是中國、巴西或者非洲,“德國制造”的標簽享有良好聲譽。全球8成消費者認為,“德國制造”是高質量、信得過的產品。

  “‘德國制造’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漢堡品牌學院院長單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制造”一開始比較注重質量,二戰後重在塑造品牌。德國每個企業都有品牌規劃,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二戰後,西德政府制定了“德國制造”戰略:不同於美國的大批量生產,西德強調質量和“後工業時代量身定做”。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經濟史專家威奈爾·阿貝爾斯豪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量身定做’是指德國企業的專長不是大批量生產,而是講究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生產,無論是完整設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是智能機械,都是如此。”

  時至今日,“德國制造”成為質量上乘的標志,甚至成為很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理由。德國RTL電視台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把一件商品的“中國制造”標簽換成“德國制造”,可以讓商品增值近一倍。

  “服務,服務,服務”

  前述謠言雖然神話了“德國制造”,但售後服務的確是德國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寶。德國柏林經濟專家馬庫斯·巴托爾說,德國許多大企業都有龐大的售後服務隊伍,一些中小企業的銷售和售後服務隊伍甚至占企業人員的一半。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訪了位於德國魯爾區的德國MACH4自動化技術公司。 這家在藥品自動化技術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廠區非常“簡陋”。“服務,服務,服務”是這家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家為每一位客戶制定解決方案,並確保自動化系統能持久安全運行。公司還設立每周7天的24小時熱線,用10種語言為客戶服務。

  德國鍋具產品也世界領先,在德國買鍋也是買售後服務。德國制造商都會附送各種菜譜。更讓人叫絕的是,廠家每年還會上門免費為消費者做菜。去年聖誕前,《環球時報》記者就領教過AMC鍋具銷售員上門進行的烹飪培訓課。

  德國消費者協會的專家尼娜·馬滕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是一件消費品,比如一個鍋,一般保修期為3個月到一年。如果是企業銷售的工業產品,期限會更長。德國威能集團是全球領先的供熱設備制造商,該集團的銷售專家克裏斯蒂安·巴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的產品如壁爐等,保修期限統一規定為自發貨之日起30個月,“最長的保修期一般不會超過5年,之後都會收費。”“但德國企業善於與客戶保持長期聯系,每年都會與老客戶交流,上門訪問等,以便推薦新產品”,尼娜·馬滕斯說。

  馬庫斯·巴托爾表示,德國企業把海外的大工程看作業務的“重中之重”。為此,它們常會為每一個大工程設立專門的項目組,進行管理和創新,甚至會在大工程所在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分公司,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形象和未來。

  西門子集團資深工程師烏維·威海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售後服務是一門大學問。他舉例說,西門子與倫敦地鐵的合作可追溯到120多年前。1891年,西門子獲得了為倫敦地鐵提供兩台電力機車的合同。之後,西門子每年都會定時與倫敦地鐵方面聯系,包括維修、改進技術等。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還將倫敦地鐵燈光、顯示板和火災探測器等13個不同的系統,整合到一個智能化的用戶界面中。西門子目前正為倫敦打造“未來地鐵”,提出了一個基於全新Inspiro地鐵列車平台的設計方案。這是數十億英鎊的生意。這種“放長線,釣大魚”的服務戰略,使西門子贏得許多國家的合同,包括在中國奪得多個城市的地鐵合同。

  1300個“隱形冠軍”

  在“德國制造”成功的要素中,企業積極投入研發是一大關鍵。以德國的拳頭產品汽車為例,汽車研發開支占德國企業研發經費的37%。歐盟2013年度產業研發排行榜顯示,世界研發投入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國公司,大眾汽車集團一馬當先,研發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而在歐盟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前25位中有11家德國公司。

  “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各國企業紛紛降低研發經費,而德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增加這方面的支出。”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3年德國企業研發經費比上一年增加5%,達到540億歐元,創下新紀錄。

  “德國制造”的名聲不僅歸功於大眾、西門子等國際領先的大型企業,也歸功於眾多中小企業。德國聯邦經濟部的數據顯示,規模不到1000人、每年營業額在8億歐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共有4萬多家,占德國企業的99%。它們雇用了德國70%的就業人口,貢獻40%的GDP。

  這其中的1300多家,在各自的領域裏,是全世界的“老大”。這些企業是“隱形冠軍”,有些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90%,是小池塘裏的超級大魚。像“螺絲大王”伍爾特,是一家以螺絲和螺帽為核心產品的企業。盡管只專注一個類別,卻有10萬種產品,在全球80個國家擁有超過400多家公司。

  類似“隱形冠軍”很多:孚爾默公司全球員工只有700人左右,但在磨床領域卻占據70%的市場份額;M+C Schiffer是全球最大的生產牙刷的獨立企業;Lürssen(樂順)專門為富人打造頂級私人遊艇。此外,“瑞卡羅”座椅、“海瑞克”隧道掘進機、“愛納康”風力發電機等都是世界頂端產品。

  馬庫斯·巴托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出現那么多在全球市場領跑的中小企業,有的甚至是傳承至第七或第八代的家族企業,反映出德國經濟界以小企業為主的特色以及創新能力和專業化程度。也就是說,在每一個行業,總會有領先的“德國制造”。

  在馬庫斯·巴托爾看來,“德國制造”也植入了德國價值,不僅反映在質量、售後服務上,也反映在企業的嚴謹、持續發展上。像一款新型奧迪汽車承載了許多信息和通信技術創新,把最佳軟件程序應用於汽車上。難怪,在德國,一個家庭幾代人使用同一品牌產品的現象非常普遍。

  不過,“德國制造”正面臨“中國制造”追趕的壓力。德國質量協會委托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進行的名為“質量—德國制造”的調查顯示,質量依然是“德國制造”的競爭法寶,但在員工人數超過250人的受訪企業中,超過56%的企業認為中國在20年內將在質量方面迎頭趕上。德國《世界報》稱,像高鐵制造等,中國已趕超“德國制造”。現在全球消費者更注重價格,“德國制造”也面臨“高價危機”。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