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近期設立的多邊開發機構具有重塑全球開發融資架構的潛力。
文章稱,過去幾個月,中國在發起倡議增加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融資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7月,與其他金磚國家一起設立了新的開發銀行(NDB);10月,21個亞洲國家同意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11月,習近平主席宣布成立新絲路基金。盡管有論調稱這是北京在挑戰西方支持的多邊金融機構,但上述倡議可能對新興經濟體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創建這些開發銀行的背后,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治理結構改革進展不大,未反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份額逐漸提升的事實。這對中國而言尤為明顯。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12.4%,IHS預測2024年這一比例將升至20%,而目前中國在IMF的投票權重只有3.81%,除非大幅提高中國的投票權重,否則在治理和決策中就不能反映中國的經濟地位。
新開發結構將更具包容性
創建上述開發機構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是「雙贏」。對中國而言,提高了自身在多邊開發融資中的作用和龐大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些新的機構將成為其經濟發展融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重要新來源。若這些新的開發銀行能有效運轉,將具有重塑全球開發金融架構的潛力,使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開發融資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新的開發機構在治理結構上將更有包容性。中國希望在NDB和AIIB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時,會竭力避免重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由歐美主導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