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鄂爾多斯煤二代:轉型進軍互聯網創業

2014-12-08
来源:經濟觀察網

  導語:中國曾經最富有的地方,現在除了追債,還有創業。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馥李 中國曾經最富有的地方,現在除了追債,還有創業。

  “等我的互聯網生意做好了,一定可以幫到家族的煤炭業務。”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丁軍還不忘快速刷著手機屏幕。他有一個愿望:希望移動互聯網給他的生意帶來起色,為家族的煤炭生意找到新的出路。

  丁軍是一個煤二代。他的家族,是鄂爾多斯(8.78, 0.03, 0.34%)當地規模很大的一個煤電集團。煤礦位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那里是成片的優質煤田,出產熱值在5000大卡以上的優質煤炭。不過,在眼下,煤炭銷售進入微利時代,之前與煤炭和房地產相關的暴利行業,都一去不返。

  對眼下的鄂爾多斯,“轉型”不只是城市和產業的宏大話題,也是很多人面臨的挑戰——找新的業務、找新的工作、找新的出路。

  很多重新創業的人們發現,鄂爾多斯現在做什么都不好做,做什么都是微利。這也讓一些人覺得信心不足,很多人只求追要回債務,并不期待能有新的作為。這樣的氛圍,是讓丁軍困惑的問題,他說,人們少談一些追債的事兒,多談一些創業的事兒,鄂爾多斯或許就會有活力。

  除了追債,還有創業

  “曾經這里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現在人人被債務纏身。在寒冬季節里,我們不能等待和頹廢,需要抱團取暖,尋找新的商機。”主持人的開場白直接而熱烈。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開始竊竊私語——這是眾多人的心聲。

  11月初的一個冬日,在鄂爾多斯東勝區北郊的一個賓館內。易萬家資產置換市場交易大會正在召開招商會。因為缺乏現金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在當下的鄂爾多斯異常活躍,一家又一家資產置換平臺公司,就像曾經的小額貸款公司一樣,如雨后春筍一樣開設和發展起來。當越來越多的資產置換公司出現,將這些為數眾多的置換公司集聚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置換信息平臺和展示平臺,就顯得十分必要,這是這個置換市場交易大會開幕的背景。

  這或許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商業機遇,來自周邊城市的一些客戶,也慕名前來了解這個從鄂爾多斯發端的新生意。丁軍和他的合伙人們,熱情地招徠前來參加交易大會的客戶。在交易大會旁邊的會場,各種用來置換的物品,從日用品到服裝服飾,再到汽車等大件商品,在這里集中展示。

  今年,丁軍與其他人合伙成立了一個互聯網創業的公司,命名為車庫科技集團,他擔任常務副總裁,這在鄂爾多斯市還是個新鮮事物。這個置換信息平臺,正是依托于互聯網,進行置換商品的信息交換和洽談。

  在經濟跌入低谷的鄂爾多斯,每個人背后,都或許有段起伏跌宕的經歷,丁軍的合作伙伴——忙前忙后組織這次招商大會的陳果兵就是一個。

  今年33歲的陳果兵,曾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老板”,他從事挖掘機和翻斗車的租賃和施工,在鄂爾多斯大搞城市建設的那幾年,承攬工程的業務讓他忙得腳不離地,公司總資產一度達到2000多萬。年輕的陳果兵,也一度開著豪車,買下高檔寫字樓的一層辦公區,夢想著有一天將公司做成本地的行業老大。

  可危及來臨讓陳果兵猝不及防,崩盤之后的鄂爾多斯經濟,留下了盤根錯節的債務鏈條。如今,他仍然有上千萬的債權沒要回來,自身則有好幾百萬的債務沒有還清。當債主堵門的時候,走投無路的他曾經“想死的心都有了”。這是鄂爾多斯一個老板的典型的狀態,人人都負債,而人人也有債權。

  在這樣的狀態下,尋找重新創業的機遇,或許更有背水一戰的意味。去年,陳果兵代理了幾個酒業品牌的地區銷售,在重新積累資本的同時,也抵頂了很多債務。由此,也發現了新的商機:以物易物。

  如今,丁軍和陳果兵等人創辦的以物易物的交易平臺,正吸引眾多資產置換公司入駐。這在當下的鄂爾多斯,成為了最具活力的行業。這些信息,每天都在大量的新增和更新,很多資產,都通過這樣的平臺置換和消費。

  回顧起自己的經歷,陳果兵頗為感慨。他說,鄂爾多斯的危機雖然還沒過去,但并非沒有商機,只要動腦子想,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人都需轉型

  2006年,靠著家里支持的創業資金,丁軍開辦了自己的廣告公司,從事城市街景亮化、景觀工程等戶外廣告業務。在鄂爾多斯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的年月,他的廣告公司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每年也做上千萬的業務。當然,這些業務的利潤,與當時煤炭行業的利潤相比,還差得很遠。

  現在來看,丁軍慶幸自己沒有扎到煤炭里。現在,煤炭產業陷入了低谷,家族的煤炭生意一落千丈,前些年出來打拼的丁軍,反而為家族單一的煤炭業提供了補充,增添了活力。而丁軍的家族,也在謀劃著轉向投資其他行業,但他的父親和伯父,作為第一代創業者,年齡已經偏大了,重新創業的欲望并不強。而且,父輩們對于互聯網等新生事物是完全陌生的,很難再適應新的環境。丁軍曾努力教父親玩微信,但已經50多歲的父親還是對這個新事物難以掌控。

  有感于此,丁軍認為,鄂爾多斯的企業要轉型,還得靠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新的產業引入到鄂爾多斯。而這種想法,在他的朋友圈里很普遍,很多煤老板的二代們,都在各個大學或國外留學,對父輩們的煤炭和能源生意,他們有一番完全不同的看法。

  當然,隨著鄂爾多斯大規模城市建設陷入停滯。丁軍的戶外廣告業務也大幅萎縮,自身也存在著轉型的問題。他的家族里的父輩,對他做的事兒不太懂,但也不橫加干涉,只是用好奇的眼光看待他的作為。

  在丁軍的創意下,他們成立了一個由108人組成的自媒體聯盟。在這個他十分看好的項目中,丁軍集合了在鄂爾多斯各行各業總計108位自媒體人士,包括陳果兵在內,構成了一個傳播的聯盟,這108個人,均在各自的領域內有龐大的粉絲群,合在一起,共計有20萬的粉絲群,這樣,當他們聯合為同一事件做推廣的時候,便能形成強大的宣傳效應。

  丁軍剛剛為當地一家銀行做了一次招聘廣告推廣業務。他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家企業之前通過傳統的報紙和電視臺發了招聘廣告,都沒有太大的反響,通過自身的微信公號做的發布,一個月下來,閱讀量還不到2000。后來這家銀行找到了自己,用嘗試的心態做了一次推廣,結果用108位自媒體成員聯合推廣,兩天內,閱讀量就超過了6000。

  寄托轉型希望的大學生

  丁軍的辦公室,設在東興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園,這里曾經是鄂爾多斯東勝區一個知名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可以承載大型的商場和超市。但當鄂爾多斯經濟陷入低谷之后,這里少人問津,空置了很久。最終,開發商與東勝區政府的合作,開辟為創業園區,實行了3年免租金免費用的政策,作為吸引年輕人創業的孵化園。

  在這樣的優惠政策刺激下,像丁軍一樣的一批人開始創業。如今,這里已經吸引了共66家企業、個體戶和大學生入駐,有從事羊絨制品網店銷售的,有從事特色食品網絡銷售的,有400多個青年人在這里聚集。

  千方百計吸引人來創業,正是當下鄂爾多斯主要的命題。曾經要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的鄂爾多斯市,如今不得不面臨尷尬的現實:重新讓這個城市接地氣,吸引人們來創業和就業。

  今年8月份,鄂爾多斯市啟動了一項名為“10萬大學生創業就業圓夢行動”的計劃,帶有很強的政策導向。這項優惠政策,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大學生,只要是專科畢業5年以內的大學生,都歡迎來鄂爾多斯創業和就業。

  在創業方面,只要有創業項目,政府會根據項目情況,給予1萬、2萬、5萬以及8萬的創業資助。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政府也相應給予每人2000元或3000元的獎勵。對于大學生購買新建住房的,則給予10萬元的補貼。

  鄂爾多斯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海疆說,這樣的扶持政策,在全國來說都是少見的。而開出這樣的條件,就是為了吸引大學生們來此創業。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后,這批大學生能成為鄂爾多斯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在其看來,對于鄂爾多斯這個資源型城市來說,轉型必須要靠人才。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之下,除了資產置換項目和自媒體項目,丁軍和他的合伙人一口氣創立了四個項目,包括速遞、酒類等業務,全部依托于互聯網開展營銷。丁軍覺得,鄂爾多斯當下的經濟環境,只有和互聯網接軌的行業,才具有生命力,才可以給沉寂的鄂爾多斯帶來活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