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屋業主的槓桿水平遠低於美國在危機即將發生時的水平,所以不會複製美國這樣的次按危機。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GDP先是經歷了20年10%的增長,跟著又以8%左右的平均增長率繼續保持增長,一般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然而,馬修斯亞洲投資策略師羅福萬為英媒撰文稱,中國經濟會崩潰的觀點大部分基於許多誤解。因為中國沒有像美國般拖欠房貸的風險,沒有次級貸款,根本不會迎來「雷曼時刻」。而且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也較美國居民可觀得多,說明中國人有強大的消費能力。
銀行流動性非常強
首先來談談大多數人持有的一種觀點:中國住宅房地產市場即將復制美國房地產危機。但中國已避開了大部分美國陷阱。例如,中國房屋業主的槓桿水平遠低於美國在危機即將發生時的水平。根據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報告,至2006年,美國首次購房者的現金首付比例中值僅為2%。而在中國,最低首付比例為30%。
另一個普遍觀點是中國的銀行即將迎來自己的「雷曼時刻」。但中國并不存在導致雷曼兄弟式的破產、并在美國金融系統造成大破壞的產品。中國沒有次級貸款,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也少之又少。中國不存在第二次資產證券化,因此也就沒有擔保債務憑證(CDO)和貸款抵押債券(CLO)。而且中國的銀行流動性非常強,其存款相當於GDP的140%,而美國則為55%。此外,中國所有的銀行都為政府銀行,且中共無疑會支持它們。
已轉變成創業型社會
還有一種過時的觀點認為,缺乏活力的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30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國工作時確實如此,但如今小型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機會,在投資和工業銷售中占比逾70%。在一段相對短暫的時期內,中國已變成一個創業型社會。而中國經濟屬於出口導向型經濟也是個過時觀念。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十年間,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為10%,凈出口(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對增長的貢獻僅約為1個百分點。過去三年,每年的凈出口其實對GDP增長產生了負面拖累。
中國的工業產品大部分在國內消耗,這凸顯了另外一個錯誤觀念:中國內需疲軟。過去三年,中國的年均消費增長率為9.1%,而美國為1.5%。扣除通脹因素,中國的零售額在此期間增長了11.7%,美國則為3.3%。過去三年中,中國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年均增長8.3%,農村居民為10.5%,說明中國已經是全球最佳的消費題材,而美國居民實際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7%。
服務業擴張速度驚人
經濟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標誌也值得強調,去年,中國經濟中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首次大於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而且這股趨勢今年還在繼續。去年服務業創造了20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工業就業機會則在萎縮。
雖然從環境污染到法治不健全等,中國還存在許多嚴重問題,為此中國政府已作出的加倍努力,營造有利於經濟健康、長期增長的環境。但為了準確評估中國的未來,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中國已經發生了多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