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與其內政狀況似乎不相稱。一方面,由於油價下跌及西方制裁,俄國內的經濟狀況眼見著一天不如一天;另一方面,俄羅斯在外交特別是軍事外交上又不斷示強逞能,頻頻做出刺激西方的舉動。如此不合常理的做法,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重啟導彈列車項目
不妨首先從最新發生的一件事說起。本月13日,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副司令費拉托夫對外界宣布,俄將於近期恢復制造導彈列車。所謂導彈列車,其正式名稱是「軍用鐵路導彈系統」,是一種以火車為發射基座的戰略導彈發射系統,其最大優勢是機動性、隱蔽性極強,在綿延數千公里的鐵路線上,敵方要想準確地跟蹤它們的行蹤,根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冷戰期間,前蘇聯投入使用的導彈列車一度讓美國緊張到談虎色變的地步。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軍費開支持續減少,軍備維護資金捉襟見肘,技術人才流失嚴重。鑒於導彈列車的昂貴維護費用,俄羅斯最終痛下決心予以放棄。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綜合國力的恢復,俄與西方對抗的底氣又充足起來,導彈列車的恢復生產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前段時間就傳出了風聲,如今終於坐實了這個消息。
不過,目前的俄羅斯處於什麼境況呀?僅從一條消息就能看出端倪。本月1日俄羅斯政府宣布,將出售俄最大石油生產企業俄石油19.5%的股份,用於償還該公司拖欠的約600億美元貸款。這可不是一樁普通的商業交易,因為石油是俄羅斯的命脈行業,俄石油則是俄羅斯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其產量相當於全國總產量的40%。所以不到萬般無奈,俄羅斯斷不會做出這種形同斷臂的決定的。
已經到了要變賣家產還債的地步,還重啟耗資驚人的導彈列車計劃,不知這是窮且益堅的表現,還是想窮兵黷武的結果?
抵近飛行刺激西方神經
當然,俄羅斯的「堅」不僅表現在準備軍事建設上,還體現在直接向西方發出挑釁上。就在本月13日,瑞典國防大臣赫里特科維斯特對媒體表示,俄羅斯軍機在抵近瑞典空域飛行時差一點與一架民航飛機相撞。而上一周北約稱,其空中巡邏機僅8日一天就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海岸附近上空攔截了超過30架次的俄羅斯軍機。北約官員表示,如此頻密的抵近飛行是「前所未有」的。
有心人可能會說,美國也經常干這種抵近別國領空偵察的事。這確實是事實,但兩國的動機卻有很大不同。美國此舉是有具體的軍事目的的,即通過抵近偵察獲得需要的情報數據。所以,美國的抵近偵察是有系統、有計劃的長期行為。而俄羅斯則與此不同,俄方并沒有具體的戰術目的,主要是想以此為手段,達到敲打、威懾美歐的戰略目的。正因為此,俄羅斯的抵近飛行是不穩定的,而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核戰略凸顯冒險主義個性
從這段時間俄羅斯在軍事上頻頻出手的動作來看,俄羅斯未來與西方斗法的思路已經初露端倪,那就是,鑒於在國際政治與經濟領域內與西方斗法,俄羅斯不是對手,它未來的選擇將是避實就虛,在軍事領域特別是核戰略領域與其斗法,通過圍魏救趙的方式,達到緩解政治、經濟與外交壓力的目的。普京近來多次提醒西方「俄羅斯是核大國」,以及重啟導彈列車項目,都可以看作是這一思路的表現。當然,由於核武的毀滅性,這種斗法主要是心理較量與博弈,但至少也能讓西方始終提著一顆心。
其實,即便從核實力上講,俄羅斯也與北約差上一大截。但核武的毀滅效應足以彌補雙方實力上的差異,因為你對把我毀滅十次,與我能把你毀滅一次所產生的威懾效果是完全一樣的。而且俄羅斯的軍事冒險主義個性非常突出,這也讓它的威懾效果增強幾分。至於這個招數最終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至少從目前來看,美歐還沒有顯露出被這點小伎倆逼得就範的跡象。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