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

機器人產業升級迎熱潮:機器換人達成共識

2014-12-2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還沉迷於科幻電影《I robot》中的機器人場景?如今,這些正在中國工廠成為現實,更新中國制造。

  近期有部著名的電影《星際穿越》,裏面有個有趣的角色——智能機器人,不僅能夠辨別人類、物體、場景和活動,能漫步太空、深海潛水,而且有自己的思想。現實中,這樣的機器人在浙江被制造出來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用工荒問題突出,機器人開始活躍在市場上。而浙江省作為一個制造業大省、外來打工者重鎮,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機器換人”正在成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在此市場和政策紅利之下,全省正在掀起一股“機器換人”熱潮。

  按照浙江省政府估算,在三年內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完成“機器換人”後,浙江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將由目前的10萬元/人年上升至14萬元/人年,意味著將帶來上萬億GDP的增長。

  面對全球經濟萎縮、勞動力成本上升、招工難等問題,“機器換人”能否提供解決之道?機器人產業本身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又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在這場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轉型的變革中,浙江樣本又能提供什么樣的經驗?

  而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而這些正是機器換人背後的原因所在。

  面餅生產效率翻番:以前人工成本較高

  12月11日,在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銀海街555號、占地面積370畝的杭州頂益食品有限公司(下稱“頂益”)生產車間裏,一台台自動投叉機、碼剁機等新型“機器人”設備正在繁忙地運作中。

  頂益是康師傅控股的公司之一,主要生產康師傅系列方便面,年產值60億元左右,下沙的廠區規劃了3個車間,目前建成2個,每個車間有8條生產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最初的原料運入,到攪拌面團、打磨成面皮、切割成面條、把面蒸熟,然後經過油炸、脫水、定型、冷卻,然後成為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面餅、裝入面桶、投入叉子和調料、包裝完成,整個過程幾乎全部依靠機器完成。

  在面餅制作的幾個前段環節,只要一個員工負責電腦機器的正常運轉。只有後端的裝叉、裝調料和加面桶蓋等環節,才需要操作工人,平均一條生產線上10名員工,主要負責檢查,比如把個別重量不達標的面餅或漏氣的包裝面桶挑出來。

  “雖然方便面生產的工藝大體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依靠機器自動化之後,生產速度明顯加快,食品的安全也更有了保障。”廠長楊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號稱全世界生產方便面規模最大的一號車間,有8條生產線,其中兩條生產桶裝面,其餘6條生產袋裝面,每分鍾可以生產500塊面餅。

  在裝叉環節,今年新裝了一批投叉機,一台60萬左右,一共投入了5台,一條生產線需要的工人從原先的6-8人減少到1人。算下來,5台機子盡管成本需300萬元,但精減人力60人,年節約360萬元。

  實際上,頂益早在幾年前就想這么做,還向杭州的一家企業購買了100萬的樣機,但是效果不好,“叉子都是不規則的,像魚刺那樣左右交疊。”王紅新說。

  此外,在裝箱運入倉庫環節,原先都是通過人力碼好之後,放到棧板上,再由叉車搬運到倉庫,現在8台碼垛機器人承擔了這一重任,不僅可以自動碼箱,而且由傳輸機自動裝運到智能立體倉庫。

  這8台碼垛機器人,一台的成本約100多萬,1年的折舊費約10萬,外加一些運行成本,花費較高。而且其對箱子型號大小的要求比較固定,有一些程序是早期設定的,如果要調整就得重新購買程序。這批碼垛機器人可以精減人力18人,年節約110萬元。

  在二號車間,另一種新型的碼垛機器人也正在進行樣機測試,楊敏指出,這批可以比一號車間節省一半的費用。

  碼垛任務完成之後,還需要把貨物運到倉庫進行儲存,如今通過最新的智能立體倉庫實現。在這個總投資2800萬的智能立體倉庫,只要在電腦系統中輸入相應的方便面種類,倉庫就可以把相應的貨物調出來,“一個車間,一趟可以裝250萬箱,價值一個億的產品。”楊敏說,從碼剁到倉儲的自動化,年節約600萬元。

  之所以花這么大價錢嘗試“機器換人”,楊敏指出是因為,“人越來越貴,越來越難找。”成效是,2012年操作員最多的時候有2000多人,而現在操作員只有900多人。

  “機器換人”或達成共識:大中型企業較歡迎

  “機器換人”節省人力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在浙江已經成為共識。比如,永康的眾泰控股集團引進12台全自動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線員工從120人減至30人,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嘉興的天之華噴織有限公司依靠國外設備,一年減少1700多萬元工人工資。

  根據安排,浙江省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於3000億元。

  浙江大量企業正在進行“機器換人”。而這一戰略始於2012年底召開的浙江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時任浙江省省長、現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提出,浙江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機器換人”。

  “‘機器換人”的本質是,以設備更新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和可持續發展。“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淩雲說。

  提出這一戰略的背景是,當時浙江有1400萬打工者,面臨社會穩定、就業、社會保障等大量問題,“而且當90後成為勞動主力時,少有人願意做那些體力活。”淩雲指出,浙江的制造業就業,正在以100萬/年的速度減少。

  據悉,2005-2012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長15.8%,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

  2013年,浙江省正式提出“555機器換人”推進計劃,即未來五年每年實施5000個項目,投入5000億投資,推進機器換人。

  在淩雲看來,“機器換人”的必然性在於,減少生產用工、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優化本地就業結構,“機器換人換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促進制造方式的轉變。”

  浙江省經信委的調研報告指出,“機器換人”有助於大幅減少一線員工、優化企業人員結構。有61.5%的企業一線員工超過10%,其中16.3%的企業減少30%以上一線員工,68.9%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5%以上。

  浙江“機器換人”的形式,主要包括部分環節的機器換人、整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實現機器設備聯網,即“機聯網”、實現“廠聯網”等。

  淩雲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在一些軸承生產線,通過工業設備“物聯網”,所需工人從28人減少到2-3,生產周期從9天減少到 30分鍾,“浙江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工業物聯網。”

  數據顯示,2013年,通過“機器換人”,浙江省減少普通勞動用工70萬人,今年1-8月減少60萬簡單勞動為主的操作工人,“預計今年年底減少100萬不成問題。”淩雲說。

  在李正剛看來,機器換人更重要的是保證產品的品質,質量提升會帶來更多利潤的增長,2013年,浙江全省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5.2%。

  機器人產業熱

  在政府推動之外,制造企業對於“機器換人”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浙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目前,國內主流的機器人公司已先後落戶杭州,其中包括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杭州中科新松光電有限公司、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杭州科爵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等。

  這些公司裏面部分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圴表示,機器人產業在浙江乃至全國才剛剛起步。

  2010 年底落地杭州的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其沈陽總公司做機械制造應用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曆史,“大概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機器人市場逐漸起來,我們在華東地區布局,目前大概占這一片市場份額有一半左右。” 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

  杭州是新松公司主要的一個生產基地,由於進入市場較早,新松機器人目前在國內市場推廣順利,未來考慮往武漢、寧波等地擴展。

  杭州科爵智能設備有限公司正是在這股熱潮中,於2011年8月底成立的本土企業。作為國內最早研發自動焊錫機器人的企業之一,科爵完全自籌資金,其主打產品為桌面型自動焊錫機器人。

  科爵公司總經理姚建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這類機器人早在1969年,就有日本企業率先發明,如今科爵的產品已出口到了日本,博世、三星、松下、三花、奇瑞等知名企業已經是他們的客戶。

  科爵目前主推的第三代產品,7英寸彩色LCD全觸摸控制屏,“工人只要培訓15分鍾就可以學會操作。”姚建立說,傳統的人工焊錫,一個錫台需要一名熟練的焊錫工,而使用他們的機器人,每人可操作2-5台設備,且效率可以提高5倍。

  2013年,科爵產品銷量比2012年增長了400%,2014年預計同比將增長200%。發展如此迅速,姚建立歸功於產品的價格優勢。

  杭州市經信委一項針對杭州120家工業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4%的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機器換人”。

  跨國公司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其機器人事業部副經理張振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公司在汽車零配件市場占有率約5%-10%,太陽能中某一塊領域占有率達97%以上,激光切割能達到30%-50%,噴塗約3%-5%。

  盡管2008年才進入中國市場,史陶比爾這幾年的發展勢頭依舊不錯,每年銷量達到60%-70%的增長。

  作為一家老牌的跨國公司,史陶比爾目前的研發和產品生產主要還是在歐洲,國內市場也才剛起步,“主要原因在於價格,比如食品搬運的機器人,在歐洲市場可以接受30萬/台的標准,但是中國市場可能只能接受10萬多/台的價格。”張振惠說。

  他指出:“中國這塊市場蛋糕還是挺大的。未來10-20年經濟肯定往亞太這邊轉移的,我們未來幾年也會考慮本地生產,甚至設計適合針對中國市場的新型號機器人。”

  技術與市場的矛盾

  但是“機器換人”成本代價相當高。據悉,浙江省制造企業所用的自動化設備,90%以上來自國外,不僅價格高昂,還需要二次改裝和調試。

  在采訪中了解到,“機器換人”的難處主要包括機器人生產和應用兩大塊,具體問題無外乎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

  國產機器人公司首要面臨的是技術問題,尤其是機器人關節中必需的減速器,“目前基本全部從國外進口。”張振惠說,機器人是一個產業鏈,要有前端的馬達、伺服,核心的減速器,後端還要跟上。

  “減速器其實很簡單,就是材料、熱處理、精加工,但是國內基礎工業不過關,就很難得到一個關鍵的機件,必須要通過進口,就會對整體的成本、周期等產生很大制約。”李正剛說。

  他們一致表示,國產機器人如果有一天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的話,機器人的價格會大幅下降,而這些方面的技術缺陷將導致產業化問題,“主要是生產批量、工藝等,產品的穩定性不夠。”

  即使生產出了高質量的機器人,後期的應用依舊令企業“頭疼”,“如果新產品找不到下遊做集成的合作夥伴,或者找不到解決方案,機器人推出去還是沒有用的。”張振惠說。

  所謂的集成主要包括軟件、硬件、工藝等,比如切割,切割的角度、速度、光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積累經驗,並不是每一家自動化企業都有能力做。

  此外,“對史陶比爾來說,價格高昂造成市場擴展難,想象中,高端的用一家企業,低端的用另一家企業,但實際上客戶都是有感情的,還是希望一直用同一個產品。”張振惠指出,機器人這個行業並非短期能做到,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積累。

  對應用企業而言,資金是個大問題。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一些硬件上的投入達到百萬元甚至千萬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則提出,機器換人的成本挑戰中有一對非常突出的矛盾,即低端行業的高端機器人應用,比如衛浴五金(打磨拋光)。

  他指出,這個行業的客戶群特點是生產方式非常落後、行業領域非常廣、市場空間非常大,而對價格極其敏感。

  但現實是這方面的機器人複雜程度遠大於焊接等機械人,“它要求機器人本體防水、防塵、防爆,對控制的要求包括力控制、離線編程等,而工藝上則要求曲面規劃、打磨等,非常複雜,導致成本也極高。”

  另外,高端的技術,必然對一線員工提出更高要求。受訪企業均表示,大量中小企業本身缺少技術部門及人員,難以自主開發新工藝、新設備。

  人才困境,幾乎無一企業避免。

  近兩三年開始,浙江國產機器人廠家大量興起,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導致大家都蜂擁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場行為。”不少受訪企業一致表示。

  “這就要求產業升級要和機器換人結合起來,如果沒有產業升級,單談機器換人,和原來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李正剛指出,浙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起主要作用,產業結構相對弱於江蘇,先進的制造業的推廣也相對會困難。

  他在實際業務中遇到有些企業要求須兩年收回成本,“因為他們對這個市場信心不足,對於兩年之後怎么樣,覺得不好說。”

  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浙江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門類多,反過來對機器設備的要求很高,可能比那些大型的社會化工業生產的要求要高得多,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機器人的推動作用會更大。

  產業轉型相結合

  在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報告中,中國機器人的占有量已經是國際第一,在未來3-5年中國機器人用量會遙遙領先,從人均來看,中國2013年每萬人擁有28台機器人,2012年是23台/萬人,2012年韓國已經達到每萬人396台,可見中國與此差距頗大。

  然而,實際運作過程中,“機器換人”尚有更多顧慮。比如,社會一個普遍的擔憂是,是否導致大量勞動力的失業。

  朱世強指出,“機器換人”來源於企業本身的需求,是立足於產業提升、產業轉型這樣的出發點,“並不是說一個企業人招得到,就不需要機器換人了。”

  張振惠表示,有些領域,“機器換人”可以把人解放出來,做更多創新性的內容。

  眼下,工業4.0已成為社會熱點。但不代表實現了“機器換人”就進入了工業4.0,一味趕時髦恐怕不僅沒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反而面臨被洗牌的風險。

  而且,“機器換人”是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是全部,不能忽視在創新層面上通過提升技術含量水平的轉型。更何況,目前機器人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淩雲指出,浙江省推動機器換人的措施主要包括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企業層面主要是深化認識,提高企業家的自覺性,尋找機器換人切入口,主動對接,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點,建立機制,推進機器換人長期性。

  針對上述提及的不少越是低端的企業,它對於機器換人的要求越高問題,朱世強表示不能籠統地考慮問題能否解決,“如果人可以非常簡單地做到,但機器需要花費非常昂貴,這個機器至少在目前是沒有生命力的,要考慮平衡點,成本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淩雲表示,目前浙江省裏一個月一場專題報告會,“只要你有好的項目,政府來幫你站台,幫你推廣。”

  日前,浙江省成立機器人產業聯盟,“為了集中最優質的資源,然後積極解決產業發展、技術發展中的一些瓶頸問題,推動機器換人產業的發展。現在對於機器換人企業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國內設備供應商或者說機器生廠商能難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朱世強說。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產學研是近幾年來政府一直在倡導的一種方式,但企業和高校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合作還是有一些問題,“當然還是希望多多產學研結合,把高校的一些研究成果運用到企業的產品中去。”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