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創新驅動 平衡與速度并重的2015

2015-01-04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訪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朱海斌博士

 
  本刊記者  李沫穎
 
  經濟導報:進入2014年底,已有多家機構發布中國經濟今年增速預測。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創新的重要一年,2014年的經濟發展亦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您對中國本年度GDP的增速有怎樣的預測?
 
  朱海斌:我們預計中國經濟2014年全年增速為7.4%,這符合我們年初預測,稍低于 7.5%的官方目標。在細節上與我們 1 月的最初預期有些偏差--具體而言,凈出口貢獻率高于預測,但投資下滑卻快于預期。
 
  增長動力的變化有正負兩方面的解讀。從積極的角度而言,中國今年的經濟再平衡取得了切實成果,開始解決部分制造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得到了調整。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調整對 2014 年的增長帶來了下行壓力,我們認為這將會繼續限制未來一年的增長動力。
 
  一些市場觀察人士根據電力消耗數據認為中國2014年的實際經濟增速可能僅為5%-6%或更低,我們認為這個估計是過低了。基于在制造業領域電力消耗與經濟活動聯系緊密,他們以電力消耗增速下降的事實,即從2013年7.3%的增速降至 2014年前3個季度3.9%的增速,來支撐其結論。但過多強調電力消耗本身也存在不足之處。這種方法強調制造業與房地產領域內的下滑,但未考慮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化。首先,服務業在2013年占GDP份額首次超過占比為 46%的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在服務業,電力消耗增速與經濟活動的相關性很差。其次,中國 2014年的增長廣泛受益于凈出口貢獻的增加與進口的溫和復蘇。我們預計凈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率將從 2013年的-0.3%增至 2014年的0.9%。最后,著力解決污染問題的工作將拉低 2014 年能源消耗。
 
  經濟導報:國家對未來經濟"新常態"強調三個方面的特性,包括從高增長轉向中高增長、經濟再平衡與包容性增長,以及從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增長,這些方面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對下一年增長動力產生限制。那么在您看來,政府是否會將2015年的GDP增長目標降至7%?
 
  朱海斌:我們預計政府會將增長目標從2014年的7.5%下調至2015年的7%。在此需要指出,雖然降至7%的可能性很大,但我們認為有30%的可能會將增長目標降至7%-7.5%的區間、或者該區間內某一具體數據。從官方部門的增長預測來看,政府官員對2015的展望似乎比較謹慎。這里已有一些數據,國家信息中心為7.3%,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國家發改委官員都提出7%。與之相對的是,在 2013年底,中國社科院與國家發改委對2014年的增速們預測分別為7.8%與 8%。盡管調低增長目標的意愿非常明顯,但我們認為中國政府不可能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將2015年的增長目標降至6.5%-7%。
 
  我們預測2015年的全年GDP增速為7.2%,其中消費、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為3.4%、3.1%和0.7%。我們認為,盡管經濟再平衡仍在持續,但基本的增長推動因素在短期內不會發生顯著變化。積極的推動因素包括相對穩定的服務業增長,以及中國經常賬戶盈余的增加。而經濟增長的主要阻力是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持續下滑,以及制造業部分領域持續的產能過剩問題。
 
  經濟導報:您剛才也提到中國經濟再平衡在今年取得的切實成果,但短期內再平衡之路上仍具有諸多挑戰,您認為再平衡在未來一年將如何推進?
 
  朱海斌:我們需要指出,盡管經濟增長預計將逐步放緩,但經濟再平衡方面的進度令人鼓舞。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在上升。此外,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保持相對穩定,國民收入分配逐步從企業與政府部門轉向家庭部門。在經濟結構方面,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一直相對穩定,而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波動較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轉換對勞動力市場具有顯著意義。由于服務業一般都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因此隨著整體經濟的逐步放緩,此類經濟結構調整將會創造就業,幫助穩定勞動力市場。
 
  政府宏觀政策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讓家庭收入增長不低于整體經濟增速,逐漸使國民收入的較大比例流入家庭部門。從這點而言,近期發展符合政府目標:今年前三個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8.2%,跑贏了7.4%的實際 GDP增速。雖然我們預計房地產行業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將繼續對2015年的增長帶來壓力,但服務業可能將繼續實現相對穩定的增長。因此,經濟結構調整仍將穩步推進。
 
  經濟導報:作為影響全球經濟形勢的重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的走勢為世界所矚目。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仍將持續的前提下,您認為中國的再平衡對世界其他地區有哪些潛在影響?
 
  朱海斌:中國的再平衡是可能會對世界的其他部分產生重要影響。在這里,我們想討論兩個方面:中國的大宗商品需求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幾乎包攬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全部增長部分,其強勁的經濟增長,尤其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帶動了不可小視的大宗商品需求。然而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呈下滑趨勢,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投資到消費的經濟再平衡都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放緩的速度要快于總體GDP增長的放緩。由此,我們感受到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多方面影響。首先,全球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已經結束。在全球范圍內,某種程度上未來幾年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的主導作用逐步減弱,需求亦隨經濟結構調整而放緩。但同時,中國的大宗商品需求并不會崩盤。盡管經濟增長放緩,今年中國的主要商品進口量仍然穩定。經濟再平衡并不意味著中國將放棄投資。另外,中國的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結構可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例如,2014 年房地產投資放緩,2015 年仍會持續,因此鋼材需求也可能會大幅放緩,但是基建投資預計將增加,因此銅的需求可能受影響較小。鑒于目前空氣污染和保護環境已作為重中之重,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可能導致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最近幾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發展迅速。從2007年的265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至2013年的1080億美元,略低于118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我們認為, 2015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可能首次超過外國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增速超過外國直接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果,也獲得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2014年出現在中國海外并購活動的一些明顯變化也引起我們的注意。首先,私營公司參與并購的勢頭上升。第二,交易數據表明,中國公司的收購目標所處行業已從資源類行業轉向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即其興趣已從資源擴大到技術、市場和管理領域。第三,中國的海外投資活動的目的地也更加廣泛,目前不僅包括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市場,而且還包括發達國家市場。美國現在是中國海外投資最大的目的地。
 
  經濟導報:2013年11月,18屆三中全會上宣布一系列改革方案。而在2014年一整年中,中國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包括金融、財政、行政等各領域的重要改革措施陸續開展并引發強烈關注。對這一系列的結構性改革,在您看來其下一步進行的方向將在哪里?
 
  朱海斌:在過去的12個月中,中國經歷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規范金融機構間的同業業務,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要進展,中國與各國簽訂雙邊互換協議,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首爾、吉隆坡和悉尼設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向英國、德國、韓國和澳大利亞授予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共計2900億元(約合470億美元)。財政改革方面如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概述了未來幾年的財政改革路線圖,大多數任務應于2016年以前完成。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有專門進行總結,在此不一一贅述。
 
  我們認為,迄今為止宣布的金融改革采取的是相機抉擇的方法。也就是說,沒有事先設計的最優順序,比如一定要在放開資本帳戶之前完成國內的金融改革。在目前的階段,我們相信政府將繼續在各領域推進小步走的改革措施。我們預計 2015 年政府將采用相同的方法。利率自由化,匯率機制改革,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一直是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此外,發展國內資本市場似乎已成為近改革的重點任務,其目標是為實體經濟建立一個多渠道的融資體系,并分散金融風險。
 
  2014年財政改革的進展非常鼓舞人心。三個關鍵領域包括: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其中,地方政府債是關鍵問題;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我們預計2015年前兩個問題依然是重點,預算管理制度方面我們則期待2015年將地方政府債納入預算管理體系的進展。此外,2015年人大可能會啟動房產稅的立法程序,但離實施還需要幾年時間。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