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有人唯恐不亂 盼中國走上懸崖

2015-01-26
来源:人民日報

  無論是中國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其借債主要用于投資,這與一些國家的“消費性負債”有很大不同

  關于中國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問題,西方輿論已經“關注”多年,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似乎還盼著將中國逼上“債務懸崖”,迫不及待地拿別國經驗生搬硬套過來下點結論。近段時間,部分西方媒體和投資機構極盡夸張之能,大談所謂“中國債務危機論”,稱“中國在今年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不斷增高,經濟增長放緩及通縮壓力有可能引發一波債務違約潮”“中國將面臨自198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財政挑戰”,怪議迭出。

  究竟該如何評估地方債和企業債對中國經濟長遠走勢的影響?顯然還是應當從客觀出發,以專業精神得出理性判斷。盡管中國地方債務、房地產金融、影子銀行等領域的局部風險不同程度有所呈現,但從整體來看,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金融機構財務指標良好,金融體系運行穩定,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說明中國政府有能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經濟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判斷中國債務問題的風險系數,離不開對中國經濟特殊性和復雜性的把握。與亞洲金融[0.30%]危機期間受到劇烈沖擊的韓國和印尼不同,中國當前的債務只有很小部分是外債。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評論文章所指出,“中國雖然借得多,但攢得也多,所以從很大程度上講,它實際上是在向自己借錢,這一點就和那些依靠外債的經濟體有很大不同”。

  應當看到,無論是中國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其借債主要用于投資,這與一些國家的“消費性負債”有很大不同。中國房地產市場也確實存在過熱現象,但中國的城鎮化正在穩步推進,潛力巨大,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是長期的,并將帶動國內相關行業和產品供給,房地產市場在一段時期內出現調整也是正常的。此外,中國購房者也不像美國等國家那樣存在零首付購房現象。據統計,中國家庭債務約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20%,遠低于美國96%和歐元區62%的水平。

  單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而言,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是比照歐盟簽訂《歐洲聯盟條約》時劃出的警戒線,即債務規模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而截至2012年底,中國地方政府總負債率為39.43%,尚處在該警戒線以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曾感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依據西方經驗可能“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卻管用”。幾十年來的實踐表明,評估中國經濟,必須把中國政府的改革精神和力度納入思考體系。本世紀初,中國銀行[0.00% 資金 研報]體系被西方一些人判定為“技術性破產”,并預言將拖累中國經濟步入深淵。他們話音未落,中國開啟了新一輪銀行改革,如今中國的銀行業多項指標全球領先。

  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指出:“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無論影子銀行、地方債務,還是房地產泡沫,其風險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克服,這一點在中國已經成為共識。當前,中國改革已經在路上。新預算法推出,對地方債管理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政府舉債必須有償還計劃和穩定的償還資金來源,預決算審查的力度將大大加強。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也已經展開,意味著地方政府舉債“陽光化”改革步入正軌。

  中國宏觀經濟穩步運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入,有利于金融風險有序釋放,中國完全有信心、有實力有效化解前進過程中的困難。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