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訂人才清單宜由下而上

2015-01-29
来源:香港商報

  李明生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新措,當中不少已有具體細節,但亦有一些屬於概念層面。後者的好處,是給社會留有討論空間,繼而發揮創意;可是,與此同時,卻也存在空間太大的壞處,以至容易遭人惡意抹黑。「人才清單」的建議,正是現時炙手可熱的攻擊對象。

  留有討論空間 反惹抹黑

  追本溯源,施政報告有關「人才清單」出自第139節:「參照外國的做法,研究制訂人才清單的可行性,以更有效及聚焦吸引高質素人才,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發展。」究竟參照了什麼「外國做法」?究竟何謂「高質素人才」?究竟何謂「高增值及多元化發展」?受到篇幅所限,施政報告當然無法一一詳細解釋,何況宣讀歷時逾兩小時已經嫌長!不過,幾可肯定,「人才清單」並不包括一些網上改圖所指,例如水貨客、雙非婦、甚而乞丐等等!稍以常識分析,其背後惡意豈不彰彰明甚?

  外勞與本地工 未必矛盾

  事實上,港府對輸入外勞的一貫立場,大前提乃以本地勞工權益為先。毋庸否定,近年本港保護主義出現抬頭跡象,但條件反射般反對外勞實不必要,畢竟本地與外地勞工不完全存在矛盾關係。舉例言之,倘若本地根本沒有或者不夠相關人才,好像機師、獸醫等專業和技術人員,輸入海外人才便不影響本地勞動市場;又譬如說,有些工種本地勞工不願從事,好像須要24小時駐家的家傭等,外傭政策就沒有引來社會非議。凡此種種,外勞不但無損本地勞工利益,更加有利整體經濟與社會民生的發展。

  勞資參與制訂 增認受性

  箇中關鍵,乃如何制訂一份適切兼獲認同的「人才清單」,從而好好協調研究,究竟香港缺乏什麼人才、需要輸入多少人才,以至分別訂立其他具體的僱傭條件,包括留港時間、轉職安排、甚而能否取得居港權等。勞資雙方的共同參與,實在必不可少,有利「由下而上」加強「人才清單」的認受性,減少社會爭議;而港府則理所當然擔任主導角色,由勞工及福利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以至教育局等跨部門牽頭主持,針對不同個別產業和工種,擺數字、講道理,與相關的勞資代表一起理性、務實、科學地討論。

  人才如商品 可互通有無

  說到底,正如輸入海外稻米、紅酒等各種各類的商品,本港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一由本地生產供應,人才亦然,在全球化下人才與商品均可透過貿易互通有無,相關利益相信廣大市民已經親身感受到。試想像,類似保護主義出現在商品之上,香港封關設鎖後無法輸入燃料、原料、食物、車輛、以至智能手機,市民生活必然大受影響,更遑論社會能否運作了。

  「人才清單」無疑是個敏感話題,容易牽動不同界別和人士的利益,但只要有效平衡,尤其是在政策制訂時加強各方參與,取得相關的支持和認同,以及釋除公眾疑慮並回應惡意抹黑,適當輸入人才肯定能夠有益香港、有益市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