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印度經濟騰飛仍面臨荊棘路

2015-02-05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費雪

  實現高速增長一直是印度政府的夢想,而且,國際社會對這一前景也早已經洋溢著熱情。無論冬季達沃斯還是世界銀行[微博]等國際機構,對于印度明后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寄予厚望。根據IMF[微博]近期的預計,2016年印度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達到6.5%,這將是一個不凡的表現。

  人們總喜歡談論“龍象之爭”,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比較,但其實,二者的起點并不一致。從長線因素看,印度起步比中國晚,直到上世紀80-90年代才開始市場化改革,這意味著印度在延遲多年之后,才剛開始進入中國在一二十年前的高速增長階段。而從短線因素來看,印度最近兩年的GDP有一定的低估嫌疑。印度有關部門1月曾公布一項針對GDP的修訂計劃,顯示2014財年經濟增長率是6.9%,而2013年財年的經濟增長率被從4.7%修訂為5.1%。

  從經濟之外的因素來看,印度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讓外界對其經濟增長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去年印度總理莫迪當選之后,準備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印度制造”計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印度希望未來能將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到四分之一。

  “中國制造”流行多年之后,中國宣布將向著服務業的方向升級之際,在此情況之下,印度為何要大推制造業,甚至希望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這與起步階段有關,印度以往為人所知的IT產業,更多源自其語言優勢以及教育體制,但越高端的產業創造的就業數量就越少。目前印度不僅人工便宜,而且年輕人占人口比例高,每年新進入勞動市場的上千萬年輕人還在尋找工作。按照目前印度的勞動力成本,它在制造業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在比較優勢,而制造業占印度GDP的比例只有15%,如果制造業的比例如政府計劃的那樣提升到25%,印度的經濟增速將得到大幅提升。

  既然如此,為什么過去印度表現沒有特別出色,甚至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的預言也常常失算。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涉及民主制與經濟增長在起步階段的關系。很多人總是一廂情愿認為二者是促進關系,但務實地看,很可能是不相關關系,甚至是反作用關系,尤其是低效率、不成熟的民主制度。過去輿論的討論焦點放在政治制度上,而不是經濟改革方面,這是一個觀念的誤區,實際上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改革的關聯更大。

  不過,最后來看,我們對于印度經濟諸多不看好的地方,或許也可能成為印度未來起步的優勢所在。比如基礎設施差,這反而意味著未來的巨大投資空間以及可望獲得的巨大效率改善,比如制造業比例過低,這也會成為巨大紅利,至于各個地區之間的地方保護等等,如其實也是制度改革的機會所在,等等。換言之,印度目前和多年前的中國一樣,正擁有一些容易帶來經濟增長的后發優勢,就看印度國內政治氣候、制度與最終成型的持續改革能否匹配,最終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但有鑒于此前的歷史,實現持續性的高增長,對于印度來說也是一條荊棘路。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