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如何拯救讓歐盟經濟走出困境

2015-02-05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顧鄉

  1982年,《經濟學人》封面用一尊墓碑的特寫,紀念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下稱“歐共體”)的25周年誕辰,上書“生于1957年3月25日,垂死于1982年3月25日”。在內文中,《經濟學人》抨擊了歐共體的制度弱點,哀嘆人們對歐洲一體化與日俱增的失望,并警告了可能出現的英國退出。

  僅僅3年后,法國前財長德爾洛成為歐共體委員會第八任主席,為歐洲一體化打了一劑強心針。他致力于創建歐洲單一市場,在獲得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支持的同時,為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鋪平了道路,該條約為歐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在德爾洛的10年任期內,歐盟強化了機構設置,把權力拓(46.27, -1.06, -2.24%)展到新的政策領域,并迎來了5個新成員國。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民調顯示70%的歐洲人贊成加入歐盟,反對者還不到10%。10年間,歐洲一體化已經從墳墓中復活,歐盟證明了自己的韌性。

  當歐盟的喪鐘如今再次被敲響時,這是一種令人好奇的歷史記憶。有人列出了與當年類似的兇兆,包括選民對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失望,以及失去英國的危險。悲觀者遍布歐洲,如極右翼的歐洲懷疑論者、法國國民陣線主席勒龐,他在2013年10月宣稱歐盟將會“像蘇聯一樣崩潰”;又如左翼的歐洲支持論者、德國前外長費舍爾,他最近預警了歐盟解體的危險。

  此時此刻,歐盟的確有令人擔憂的理由。一方面,持“歐洲懷疑論”的政黨在2014年5月進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再進一步。另一方面,歐盟一直站在通貨緊縮的懸崖邊,隨時面臨“三底衰退”,經濟增長乏力,南歐地區的失業水平在創紀錄高位徘徊。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再將歐盟與自由和機遇聯系起來。與此相反,他們把金融危機、長期失業、民主缺失歸咎于歐盟。而歐盟在面對烏克蘭和匈牙利危機時表現出來的軟弱,更加劇了人們的憂慮。

  想要扭轉歐盟的命運并不容易,但僅僅看到困難卻不足取。一系列因素,包括強勢的新領導人、新經濟政策共識的逐漸形成,以及日益嚴重的內外威脅,給歐洲提供了重振聯盟、調整政策、重獲公眾支持的良機。為實現這一重大轉變,歐盟必須首先整頓經濟秩序,聚焦經濟增長,并修復貨幣聯盟背后的治理體系。歐洲領導人還必須在安全問題上采取更加堅決和統一的立場,從而加強歐盟的地緣政治作用。此外,歐盟必須再度證明自己是經濟和政治自由的堡壘,不僅維護歐元體系的完整,更要捍衛維系其成員國的民主價值觀。所有這些都是能夠做到的,如果順利的話,歐盟的未來將會美好得多。

  強勢的領袖

  最近的事態發展,營造出一種少見的政治樂觀氛圍。首先,歐盟一批新領導人有望成為德爾洛時代以來最強勢的領袖。其中最重要的是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容克。這位喜愛干邑白蘭地的盧森堡人一直被批評為歐盟內部的保守派,不被看好能夠重塑歐洲。但容克能夠化此劣勢為優勢。他豐富的閱歷——可能比任何活著的人參加過更多的歐洲理事會會議——使他比前任巴羅佐更有可能幫助歐洲決策者打破僵局并達成協議。

  容克還一直享有歐洲各國普遍的尊敬與支持。作為歐元集團的前任主席,他曾協助各國應對歐債危機。再加上他是歐盟歷史上第一位由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因此獲得了歐洲議會的明確授權,比前任更有可能影響歐盟決策。

  此外,容克體現出明智的中間派立場,一直在博弈中推動著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事實上,在歐洲議會中的左翼人士科恩-班迪(DanielCohn-Bendit)看來,容克可能是“最社會主義的基督教民主黨人”。在工作中,他將獲得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的支持,委員會中有更多重量級的政治家,包括9位前首相(總理)或副首相(副總理),以及19位前內閣成員。

  同時,歐洲理事會主席則由波蘭前總理圖斯克[微博]出任。相比不起眼的前任范龍佩,圖斯克要強勢得多。圖斯克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屈指可數的獲得連任的歐洲領導人。在連任后,盡管歐洲經濟普遍疲軟,他卻繼續帶領波蘭實現了三年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他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良好的工作關系,點燃了外界對于“圖斯克爾”(Tuskel)將比當年的“默科齊”(Merkozy)更有可能維持歐洲團結的希望。

  這些新領導人開始掌權之時,正值關于歐盟新的經濟共識最終形成。由于擔心通貨緊縮和另一場衰退,歐洲決策者開始重新審視緊縮政策,歐洲央行[微博]行長德拉吉是這一新共識的代表人物。他在去年8月表示,歐洲各國政府應該與銀行合作,共同鼓勵消費和投資。這一觀點被冠以“德拉吉經濟學”(Draghinomics)之名,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內外的動力

  內憂外患也令歐洲重新煥發了團結意識。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前的20年中,歐洲各國反復承諾整合安全和防衛政策,卻從未付諸實踐。諷刺的是,在所有人都失敗后,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成為最終促成歐洲防務合作的人。

  另一個鼓舞人心的跡象是,歐洲的團結獲得了美國的全力支持,這與12年前相比,是一個明顯的轉變。當時,大西洋兩岸對伊拉克戰爭看法不一,華盛頓的行動加劇了歐洲內部的分歧。如今,美國對于歐洲安全的新措施,則基于兩大口號:資源共享與責任共擔。

  正如烏克蘭危機促使歐洲國家靠得更近一樣,英國退出的危險,也有可能最終鞏固整個聯盟。

  英國首相卡梅倫曾承諾,如果保守黨贏得2017年大選,將就英國退出歐盟的問題舉行全民公投。但即便公投舉行,英國退出的可能性也很小。退出歐盟不僅對英國經濟不利,也會讓蘇格蘭獨立訴求死灰復燃,因為蘇格蘭是英國各地區中最傾向于留在歐盟的。卡梅倫真正想要的是:在公投前游說歐盟,以獲得更大的讓步。容克、默克爾和圖斯克均已強調,只要不涉及歐洲人遷徙自由的問題,他們樂于討論英國的憂慮。

  如果卡梅倫能為英國爭取到足夠多的讓步,那這一公投就將以進一步鞏固歐盟落幕。屆時,投票將在擁抱歐盟的熱烈氣氛中展開,卡梅倫將稱贊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好處,其他歐洲領導人也會深情懇求英國人留在歐盟大家庭中。各國政府將不再為了轉移視線而對布魯塞爾百般指責,同時也會提醒歐洲人,別忘了聯盟帶給他們的好處。

  “三支箭”策略

  要抓住機遇強化聯盟,歐盟領導人必須重振歐洲經濟。

  首先,歐洲決策者應將經濟工作的重點,從緊縮政策和財政紀律轉移到投資和增長上來。新證據清楚表明,過度的緊縮政策將會加劇經濟衰退。即便是向來提倡控制政府支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微博]),也曾批評歐盟對于財政緊縮的追求過于教條主義。事實上,德國的僵化立場目前看來日漸孤立。迫在眉睫的通貨緊縮和疲弱的經濟增長,將令財政保守主義略微松動。

  為了逆轉緊縮政策,歐盟領導人或許可以學習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三支箭”策略,結合貨幣擴張和財政刺激兩個短期工具,以及結構性改革這個長期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德拉吉已經射出第一支箭。去年10月,歐央行開始實施一輪面向私營部門的量化寬松(QE),通過購買銀行資產向經濟注入流動性。這些措施最初讓部分投資者感到失望,他們擔心歐洲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資產可供購買,希望歐央行能夠承諾購買主權債券,這是一個更為激進的選項。德拉吉已于今年1月22日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將購買歐元區國家發行的國債。資產購買計劃表明,歐央行已經決定果斷采取措施,刺激歐洲經濟。

  然而,僅僅依靠量化寬松并不足以復蘇經濟,必須配合第二支箭:可直接刺激需求的財政政策。比如容克提出的3000億歐元投資計劃,將通過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拉動總需求。但是,決策者必須在國家層面采取更多行動。歐洲北部實力較強的經濟體,尤其是德國,需要通過財政政策刺激需求,允許國內工資增速高于歐洲其他國家。

  最后,歐盟各國政府應該進一步射出第三支箭,放開勞動力和服務市場。這些措施將增強企業聘用和解雇員工的靈活性。政策轉變將不可避免地給既得利益者和受保護部門帶來痛苦,這也正是這些措施難以落實的原因所在。然而,艱難的改革,在經濟增長的氣氛中更易推進,財政刺激則有助于營造這樣的氣氛。

  堅定的歐元

  歐盟領導人同時必須恢復外界對歐元的信心。

  從一開始,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在一些重要方面就是不完善的。歐元的出現,統一了歐元區的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各國政府手中。這一割裂,使得成員國在應對經濟危機時難以協調對策。此外,雖然單一市場允許銀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務,但監管的責任卻落到了各國政府頭上。這一缺陷,在金融危機威脅到銀行流動性時體現了出來。

  為了應對歐元區治理的缺陷,歐盟領導人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許多工作仍不完善。尤其是歐盟打造的銀行業聯盟,在潛在的沖擊面前顯得十分脆弱。歐盟現在要做的,是完善這一聯盟。歐盟應該考慮引入共同的存款保險制度,并為危機中的銀行加快建立緊急信貸工具。這些措施有助于將歐盟的公眾形象,從緊縮政策的執行者,轉變為財富的保衛者。

  過去三年,歐盟在塑造銀行業聯盟的過程中邁出了重要步伐:它賦予歐央行監管各大銀行的權力,并建立處理倒閉銀行的單一清算機制。但迄今為止,歐盟仍未建成一個集中的存款保險體系。此外,單一清算機制仍不完善,其機制太過復雜,難以有效處理大型銀行倒閉的問題。這些措施也遭到了以德國為首的國家的反對。歐元區的捍衛者應該就此強調,一個穩定的貨幣聯盟,必然需要一個銀行業聯盟,并擁有共同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共同的財政保障,這也是符合德國利益的。

  最后,從長期來看,歐盟應該考慮發行數量有限的歐元債券,使歐元區各成員國共擔債務。默克爾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一向反對此舉,將之稱為“債務聯盟”。誠然,即便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歐元債券,也將造成一些道德風險,但支持者必然會強調它的諸多潛在好處。歐元債券將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加強歐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提高歐洲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并為歐元區提供危機時刻迫切需要的共同安全資產。這些好處,遠遠大于潛在的代價。

  價值觀堡壘

  即便歐洲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它們也必須牢記,捍衛歐洲價值觀與確保金融穩定同樣重要。“歐洲晴雨表”(歐盟委員會官方民調機構)調查顯示,盡管對歐盟的不滿情緒漸長,但仍有超過70%的歐洲人希望歐盟能夠采取共同的安全和防務政策。然而,各國政府至今仍舊忽視公眾意見,只把國內的軍事工業利益放在首位。

  諷刺的是,英國謀求就其成員國地位與歐盟重新談判,可能為打破僵局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歐洲領導人考慮英國訴求的同時,他們應該鼓勵英國在外交和安全事務上發揮更大作用。在軍事預算持續萎縮之際,既能節約開支又能確保領導地位的前景,將令英國難以拒絕。

  更重要的是,沒有英國,就沒有可靠的歐洲安全及防務政策。英國仍舊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只有法國能夠匹敵)。如果倫敦能在安全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將抵消它在其他一些歐洲事務上的消極影響。

  對歐盟來說,來自內部的威脅,甚至可能比外部更大。一些歐盟成員國近幾年來經歷了民主倒退。

  歐盟本身作為一個民主價值聯盟,一貫被視作自由的堡壘。但如果歐盟允許哪怕只是一個成員國走向專制,這將不可逆轉地削弱歐盟的價值意義。

  歐洲的重生

  過去數十年,懷疑論者為歐盟策劃了無數次葬禮,但一次又一次地,歐盟拒絕死去。面對最近也是最為深刻的一輪危機,各國政府再度選擇重申并鞏固承諾。然而,歐盟迅速膨脹的權力,引發了一系列具誤導性且適得其反的政策,降低了公眾支持度,并讓歐盟陷入困境。如今,歐洲人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歐盟的眾多成就,或將此視為理所當然,還把歐盟與經濟上的痛苦和不負責任的領導等同起來。聯盟尚在,魅力盡失。

  在危機中得過且過的策略,已經把歐盟弄得精疲力竭。從一個災難倒向另一個災難,嚴重損害了布魯塞爾以及各國政府的信譽。現在是時候采取大膽且影響深遠的行動了。為了真正的歐洲重生,為了適應21世紀,歐盟領導人必須自信地重申——在經濟上、在安全上,以及在價值觀上,歐洲只有聯合起來才會更強大。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