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華爾街評級鬼才信

2015-02-05
来源:新浪財經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魏德納(DAVID WEIDNER)撰文指出,盡管已經過去多年,但評級機構的結構性缺陷,利益沖突等等都依然如故,和金融危機爆發前毫無差別,這一局面必須改變。

  以下即魏德納的評論文章全文:

  你可能會以為,現在是后金融危機時代了,曾經因為購買有著AAA評級,但實際上卻是有毒資產而受到損失的投資者已經吸取教訓了。

  可事實根本不是。

  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以及許多散戶投資者現在依然是依靠著信貸評級,像過去那樣撞大運。可是等等,關鍵是信貸評級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已經提高了改善了,更可靠了——你怎么知道?評級機構自己說的……

  讓我們先退回一步,想想這個行業的糟糕表現記錄吧。在為他們辯護和喊冤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對于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和隨之而來的大衰退,他們確實需要負很大的責任。

  銀行不顧自己的信貸標準。保險公司大膽向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東西投下重注。債務方借貸的規模超過了自己的承受力。政府創造出購房瘋狂的原動力。

  評級機構對所有這些災難性的行動絲毫不吝祝福和贊美,他們完全是將利潤放在了責任前面。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他們不為那些有毒的債券背書,或許我們已經結束了當初的寬松信貸狂熱,更不會最終面對房市崩潰的場面。

  這些玩家都已經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其中一些至少已經付出了代價。銀行遭遇了重大的虧損,不得不裁員,接受罰款和和解協議,而且也失去了投資者。舉債者失去了自己的房屋,信用記錄上出現了重大的污點。保險公司落入了政府手中。政治家們呢?讓他們出來負責原本是我們的工作,而我們沒有做好。

  總之,看上去,每一個共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裁判,或者應該得到裁判。可是,評級機構卻成為了唯一的例外,無論是標普、穆迪還是惠譽。他們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全身而退,除開一兩次零星的訴訟之外,什么麻煩都沒有。

  現在,這一不合理的局面似乎真的要開始改變了。媒體報道稱,各州總檢察長和司法部正在調查這些公司,而且周二還宣布了和標普達成一筆和解協議的消息。

  納稅人、選民和銀行家們應該仔細了解一下這些交易。他們的行為問題大多數都發生在七年多以前。大多數的災難都是銀行和評級機構幕后交易的產物,甚至在雷曼兄弟垮臺和救援發生一年前,一切就已經很清楚了。為什么調查和起訴這些公司需要那么長的時間?為什么沒有任何特定的個人被起訴?如果和我們預想的一樣,這些公司將不必承認有罪,那又是為什么?

  為什么我們要相信眼下看到的就是對他們的適當懲罰?相反,看上去,這只是讓他們花點小錢過關而已——和他們從自己的這種業務當中所獲取的利潤相比,罰款真是名副其實的小錢。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通過為基于貸款和其他債務的證券進行評級,穆迪評級從2002年到2006年總計進賬大約30億美元。2006年,他們為母公司穆迪貢獻了44%的營收,較之2002年的37%增長明顯。

  報道還援引一位前評級經理人的話指出,銀行總是例行公事地去購買那些評級最好的證券。

  總而言之,對利潤的貪婪,以及評級機構愿意給出高評級的意愿結合起來,就創造出一個扭曲的環境,幾乎所有你面前的證券都有著最好的評級。當然,這不能全都歸咎于評級機構,他們面對的產品經常非常復雜,而提供給他們的資料則并不充分,但是無論怎樣,花錢買評級的做法確實是一種常見的存在,常見到足夠讓毒素在整個系統當中擴散。

  對于評級機構的調查動作遲緩,遲緩到足夠糟糕。更要命的是,盡管在金融危機剛剛爆發的時候,是有過一陣對整個評級行業進行徹底檢查的呼聲,但事實上,哪怕到今天,這個行業的本質瑕疵依然存在。2010年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希望能夠強化政府的監督,但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曼斯(Jeffrey Manns)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就指出,法案實際上并沒有觸及到核心問題,反而造成了監管策略的沖突。

  曼斯的建議是,干脆想辦法拆分這個行業,或者至少引入更多的競爭。他還建議結束證券發行方付費的模式。

  在證監會[微博]最新的評級機構年度概要報告中,談到了危機時期的證券操控丑聞,比如高盛的Abacus丑聞等,有一個段落觸目驚心。“在一家更大的評級狗,非評級部門的員工也參與到了評級工作當中,甚至參加了評級委員會的分析。”證監會寫道,“這家評級機構在該部門員工的訓練、監督和利益沖突審查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

  如果你是一位對評級機構、對監督他們的監管部門,以及確保前兩者各自負責的司法當局都充分信任的投資者,我勸你還是好好想想,一個不久前的歷史還貼著“垃圾”標簽的行業,又怎么可能交出AAA的回報?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