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舌尖上的非遺,容易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5-02-13
来源:金華晚報

  上周六周日,金華晚報聯合金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一次在金華地區舉辦了“金華非遺項目精品年貨展”,從300多個非遺項目中精心挑選出28個適合市民在過年時置辦的項目,在市區萬達廣場集中亮相。

  在我們的印象里,打上“非遺”標簽的精品,更像是擺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這次嘗試“尋求文化惠民,尋找鄉土記憶”的展會活動,是否真的接了地氣,走進了老百姓的視野中。活動期間,記者也親臨了展會現場一睹究竟。

  風俗有差異,

  受青睞度也不同

  在武義漆畫展臺,一對母女看到展臺上擺著的首飾盒,不禁夸贊“太漂亮了”,兩個人先是看中了一只紅色的首飾盒,盒子上描著帶金邊的牡丹,后來兩人又對一只更顯雅致畫風的首飾盒愛不釋手。可是一聽這些三層結構的首飾盒價格要280元、最便宜的也要268元時,這對母女覺得太貴,邊搖頭邊感嘆著準備離開:“我們結婚的時候就有這個,那時候農村里會做這個的多,也就10多元一只,如果它這個賣180元,我們就買去了,女兒年后就要結婚了,剛好用上。”

  “180元,實在是賣不出啊。”該展臺的負責人徐德蘭無奈地說。展臺已經擺了一天,來看的人多,買的人卻少。“因為是純手工的,從制作盒子到后面的上色,一道道的工序繁瑣又復雜。”

  除了價格的緣故,徐德蘭表示,風俗差異化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她告訴記者,在武義當地,女兒出嫁都要這么一只首飾盒子,從義烏永康找尋過來買首飾盒的客人也多,金華這邊對這個好像沒有那么講究,即使覺得需要,也會去買那種幾十塊的首飾盒,那樣更合算。另外,他們的漆畫首飾盒也銷往國外,徐德蘭說:“像畫有這些牡丹、喜鵲等有著中國文化寓意元素的盒子,老外是很喜歡的。”

  永康錫雕在此次年貨展上遇到的情況,與武義漆畫差不多。展位上的一對手工打造的錫制燭臺,價格是1600元。“錫本身是稀有金屬,價格已貴,何況現在手工打造錫制品的老師傅不多了。這些手工制品不僅可以用,還可以作為保值工藝品來珍藏。不過今天來了解的人有,到現在還沒有遇上來買的人。”該展臺的小余說。但是,據他介紹,在永康當地,包括東陽義烏甚至是溫州的客人,經常會過來買錫制結婚五件套,即燭臺、酒壺、茶壺、茶葉罐等。

  現場教剪紙,裝新酒,

  市民更喜歡

  當天和年貨一起現身的,還有非遺傳承人。在剪紙展臺,陸續有孩子出現在這里,遲遲不肯離去,原來剪紙傳承人詹東明在現場手把手地教起了剪紙。其中,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桐桐很快剪好了一朵窗花。桐桐的媽媽說,孩子平時在家,就會照著剪紙手工書學著剪,今天經過這里,他就不肯走了。

  記者也了解到,在該展臺展出的卷軸作品、窗花作品以及書簽作品中,其中10元/張的剪紙書簽最受小朋友喜愛。

  有市民的認可和喜愛,讓詹東明舒心不少。原來今年不是他第一次參加“非遺”的展會活動,去年這個時候,市非遺中心曾在金字火腿冷凍食品城舉辦過一次類似年貨展的活動,不過當時只有四個非遺項目參加。詹東明說:“去年的展出效果不太理想,像今年這樣來參展的非遺項目多,又是擺在文化味相對去年濃厚的商場里,人氣旺多了。”

  在展銷方式上顯得創新的還有義烏丹溪酒展臺。當天,該展臺旁邊還有一臺木榨機。據展臺的工作人員介紹,木榨機主要起過濾作用,上下共分四層,把原酒(含酒糟)舀入木榨機中,經過濾后流出的就是客人們喝到的紅曲酒。

  許多市民對這臺木榨機感興趣,記者也看到現場的工作人員一次次地從木榨機中舀出酒現裝,再賣給顧客。

  最受歡迎的,還是舌尖上的東西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非遺”年貨展上,讓老百姓樂于買賬的依然是舌尖上的東西。在此次來參展的28個項目里,舌尖上的東西有酥餅、火腿、風肉、糕點、面條、豆腐皮、蜜棗、紅糖、芝麻糖、丹溪酒、養生產品等,除了鐵皮楓斗、孢子粉等屬價位高的養生產品,展位前稍顯冷落外,像糕點、芝麻糖等小吃展位前,顧客換了一批又一批。

  義烏南蜜棗展臺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天下來他們賣得還不錯,銷售近1000元,估計第二天會更好;蘭溪轉輪巖風肉展臺前,對風肉好奇的市民會停下來問一問、看一看,有的干脆買回去嘗一嘗。

  市本級非遺年貨中,比較受市民喜歡的食品是大婺鄉的傳統糕點。當天在展臺前忙碌的江女士說,一天下來賣得最好的是連環糕,他們家的糕點綿密而不膩,老少都喜歡吃。雖然大婺鄉在市區設有門市部,但因為產量有限,常常被熟識的老客搶得差不多了。“估計今年又會不夠賣。”江女士說。

  而烘托過年氣氛的東西如剪紙、中國結、漆畫等,還有適合在過年時擺置使用或送人的東西,比如婺州窯、錫雕、金銀器、竹編、織帶等,相對食品要冷落得多,但停下腳步細細揣摩的人也不少。

  “現在,鄉土文化、鄉土情結又慢慢重起來了。很多市民對這種老東西感興趣。我們舉辦這樣的年貨展,就是讓老百姓在情感上對老東西有種滿足,也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這些原汁原味的東西。”市非遺中心主任黃歡說。另外,她也說:“非遺傳承人在面對市場這場大浪中,既有機遇,也有壓力。雖然是第一次舉辦,但也是和傳承人一起在找尋和市場對接的有效方式,讓非遺傳承人得到實惠、也開拓思路。”

  文/攝 本報記者 滕謙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